Feeds:
Posts
Comments
I got an email suprised yesterday, from the Chair of publisher Mary Ann Liebert, Inc. Publishers: As Founder and Chair of Mary Ann Liebert, Inc., it is a pleasure for me to thank you personally for publishing your article. Your work makes 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to helping to move the field forward.

ABSTRACT
A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cupuncture has been used in more than 196 countries or regions and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ca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Dr. Lian Zhu, MD,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Dr. Zhu was a medical doctor, a military
physician in her early life, and a high-ranking officer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e became famous as an acupuncturist after learning acupuncture in 1945. She was highly influenced by Zhijun Lu, MD, who learned acupuncture from Zuotian Ren, a TCM doctor in Yan’an, who had cured Chairman Mao Zedong’s intractable shoulder pain. Dr. Zhu was one of the 2 earliest acupuncture trainers in the Chinese military health system, help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overcome resource shortages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She was one of China’s most-influential acupuncture educators, having taught many acupuncture classes that trained many acupuncturists from 1945 to 1955. She was also an officer and policy maker in the Health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ere she established such policy initiatives as training content for TCM doctors’ reeducation schools. Dr. Zhu was ones of the earliest acupuncture resear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with a government-endorsed background. She created the first public acupuncture university in history in 1976 as well as 2 key acupuncture institutes in China and was director of both. Sh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acupuncture research through TCM and biomedical methods, and was the first scholar in China to publish a thorough book on medical acupuncture using Western-biomedical language, which was highly praised by Chairman Mao. Dr. Zhu’s acupuncture theory objectively promoted acceptance of medical acupuncture by the general public, medical doctors,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international medical societies.
Keywords: acupuncture, Lian Zhu, medical doctor, female acupuncturist, Mao Zedong, research, education
As a thank you for publishing with us, please find below a special link through which anyone can freely access your article for 30 days starting today.

Medical Acupuncture   Dr. Lian Zhu: A Founder of Contemporary Acupuncture Medicine   https://bit.ly/3OFYr8I

结合和补充医学(含中医药)SCI 期刊 (28 Journals, Clarivate, Web of Science)
Journal Name ISSN eISSN 2022 JIF JIF Quartile
1. Phytomedicine (0944-7113 1618-095X) 7.9 Q1
2. 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 (1226-8453 2093-4947) 6.3 Q1
3.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0192-415X 1793-6853) 5.7 Q1
4.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0378-8741 1872-7573) 5.4 Q1
5. Chinese Medicine (1749-8546 1749-8546) 4.9 Q1
6.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JIM (2095-4964 2095-4964) 4.8 Q1
7.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95-6975 1875-5364) 4.6 Q1
8. 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225-4110 2225-4110) 4.5 Q2
9.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N/A 2662-7671) 3.9 Q2
10.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0965-2299 1873-6963) 3.6 Q2
11.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2213-4220 2213-4239) 3.4 Q2
12.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1744-3881 1873-6947) 3.0 Q2
13.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672-0415 1993-0402) 2.9 Q2
14. 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 (1534-7354 1552-695X) 2.9 Q2
15. Planta Medica (0032-0943 1439-0221) 2.7 Q3
16.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075-5535 1557-7708) 2.6 Q3
17.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0255-2922 1577-7014) 2.6 Q3
18.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0964-5284 1759-9873) 2.5 Q3
19.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876-3820 1876-3839) 2.5 Q3
20. Explore-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 (1550-8307 1878-7541) 2.4 Q3
21. Journal of Herbal Medicine (2210-8033 2210-8041) 2.3 Q3
22. Complementary Medicine Research (2504-2092 2504-2106) 1.8 Q4
23. Homeopathy (1475-4916 1476-4245) 1.7 Q4
24.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1078-6791 1078-6791) 1.5 Q4
25.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0887-9311 1550-5138 ) 1.3 Q4
26. 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 (0161-4754 N/A) 1.3 Q4
27. Boletin Latinoamericano y del Caribe de Plantas Medicinales y Aromaticas (0717-7917 0717-7917) 0.7 Q4
28. 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 (0360-1293 2167-9010) 0.3 Q4


2023 年 6 月 28 日,科睿唯安发布了 2022 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此表列出其中收录的 28 种结合和补充医学(Integr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SCI 期刊的影响因子(JIF)及其学科分区(JIF Quartile)。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已于 2022 年更名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ISSN 2768-3605; eISSN 2768-3613),改名后仍是 SCI 期刊。

Notes: there are six other journals got their first impact factor this year (for 2022) in this field:

  1. Medical Acupuncture: IF 1.1;
  2.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 IF 1.0;
  3. Traditional & Kampo Medicine: IF 0.9;
  4.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IF 0.7;
  5. Current Traditional Medicine: IF 0.6;
  6.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IF 0.5.

叶明柱1  樊 蓥 (Arthur Yin Fan) 2,3, Sarah Faggert Alemi 3

1. 上海佰龄天寿中医门诊部,上海嘉善路88号,邮编:200031

2. American TCM Association,  8214A Old Courthouse Road, VA 22182, USA

3. McLean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LC, 8214A Old Courthouse Road VA 22182, USA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4952348_toupizhenyingzouxiangzhengjuzhichidekexuejiaoshitouzhendanaopicenggongnengdingweishuozhiyi_yemingzhu

摘要

背景 • 头针最流行学派的创始人焦顺发和其他几位作者推测,头针可以通过针刺大脑功能投射的头皮区域来有效治疗疾病或功能障碍、而针刺部位位于大脑功能区正对的颅外头皮。

目的 • 本综述旨在分析和讨论焦氏头针系统的历史发展、焦氏头针刺激区的组成以及大脑皮层功能区在头皮上的投影,以纠正焦氏假说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加快基于确凿证据的头针的开发及其临床应用。

设计 • 研究小组对于现有焦氏头针文献进行了详细审视。以中文和英文检索了 PubMed、Cochrane、Webscience、CNKI(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万方、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等数据库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关键词:“头针(头皮针)、焦顺发、大脑皮层功能区、历史(发展史)”。

地点 • 本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的上海佰龄天寿中医诊所和美国弗吉尼亚州维也纳的麦克莱恩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进行。

结果 • 焦氏头针系统的19个刺激区实际上是由焦氏对头针的推测以及其他作者临床经验混合而成,令人费解。额部五区、“鼻咽口舌区”、“制狂区”、“精神情感区” 以及“平衡区”、“舞蹈震颤控制区”和“血管舒缩控制区”——超过 57% 的区域——与头皮正下方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在头皮上的投影无关。焦的额部五区并不是其自己在针刺实践中由针感传播而发现的、而是借鉴(重新命名)了方云鹏头针(伏脏)的相关内容,“鼻咽口舌区”、“制狂区”、“精神情感区”也是别人的发现。焦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在头皮上的投影只是采用了外科医生在神经外科手术之前绘制的一系列脑外科手术标记,这些标记将外部颅骨位置与底层皮质区域相关联。焦氏认为针刺那些手术标记线就可以治疗脑血管疾病或功能失调,其实只是他本人毫无根据的猜测。事实上,焦氏本人针刺这些所谓的功能区以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再者,焦氏的头针系统与中西医结合无关。

结论 • 科学证据并未证实过焦氏的假说,该假说也没有随神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焦氏坚持自己的假说,严重阻碍了头针疗法的进一步的发展。评价头针的治疗价值,必须采用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特别是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并确定针刺头皮可能引起的大脑各个部位的功能变化。

关键词: 焦顺发,头针 ,头皮针,针刺,大脑功能投射区

头皮针(Scalp acupuncture),亦称为头针,中国针灸医师常用“头针”这个词,而不是“头皮针”,头针也是世界各地许多针灸师都使用的流行术语。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科学小组提出将头皮针作为标准的国际命名,许多英文出版的针灸书籍都采用头皮针(Scalp acupuncture)作为正式名称。

一些业者认为 “头皮针”有别于传统“体针”,据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刺激区而不是“穴位”;(2)更强调针感;(3)留针时间较长;(4)比较方便而且更有效; (5)对于脑源性疾病比较常用。

据笔者所知、黄学龙医生是最早提出并以针刺专门刺激头皮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人,他1935年加入中国针灸研究社,研究并教授针灸疗法与生理,并于在1953年出版的书籍《针灸疗法与生理作用(增订本)》(苏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1953;Acupuncture Therap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Updated edition))介绍了头皮与大脑皮层的功能可能联系。其学说(假说)主要依据大脑皮层的解剖生理与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2][3][4]之后由于中苏政治因素影响、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在中国曾经遭受批判,黄氏之头皮针疗法未能得到更多重视和发扬。方云鹏先生自50年代起长期学习研究针灸疗法,在耳针、面针等疗法的启发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于1970年提出了新的头皮针体系,同时积极倡导与推广,头皮针疗法得以再次崛起。[5]头皮针疗法除方氏流派之外,尚有焦顺发氏、汤颂延氏、林学俭氏、朱明清氏、于致顺氏等众多流派, 还有日本的山元式(Toshikatsu Yamamoto)新头针。[6]其中焦氏头皮针大脑功能定位之说,广为流传、影响较大, 是多个头针系统以及《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建立、发展的基础。然针灸界对头皮针中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一说尚缺乏深入的系统性的研究,兹就手头资料、探讨于下,以期有利于头皮针疗法之临床应用与发展。

一.    焦氏头皮针刺激区之组成

自1971年焦氏头皮针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说问世,至今已经50年。现代医学对大脑皮层功能之研究,无论方法和内容都有着重大的进展,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为基础推衍出的头皮针疗法,理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然作为神经科外科医生的焦氏在2019年出版的新著《焦顺发头针》中[7],除增添一些病例之外,依然重复旧说,基本没有变化。其他学者的著作也大多依据焦氏当前的认识。

1971年7月“卫生部派中医研究院调查报告”中称焦氏“在头皮上划分了不同的刺激区”,如运动区、感觉区、锥体外系控制区、植物神经调节区、胸腔区、胃脾区等十一个区域。[8] 1973年正式出版的《头针疗法》计有14个刺激区。[9]1982年出版的《头针》增加了肝胆区和生殖区,为16个刺激区。[10]至2009年《焦顺发头针》,又增添了精神情感区、鼻咽口舌区、制狂区,而成19个刺激区。[11]2019年新版《焦顺发头针》则延续了19个刺激区,内容也基本没有变更。

焦氏头皮针的19个刺激区,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按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如运动区、感觉区等,计有10个刺激区。现代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对大脑皮层功能的认识,远非如焦氏书中所言的那么简单,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详细介绍。“舞蹈震颤控制区”和“血管舒缩区”之名,在现代解剖学或生理学著作中已难寻觅。六十年代神经解剖学载有“锥体外的运动区”,位于 运动前区(6区),锥体外区并不限于额叶,也见于中央沟后方的地区。[12]现今神经生理学称6区为运动前区,不再称之为“舞蹈震颤控制区”。[13]运动前区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其对震颤的控制虽有一定作用,但对震颤的控制主要在基底节区的苍白球和纹状体。所谓血管舒缩活动就是血管的运动。1973年焦氏在《头针疗法》“血管舒缩区”后面加上一个“?”,以示不确定。1983年焦氏在其著作中将“?”去除。就其原因,当为1870年奧夫夏尼柯夫认为在延髓中存在着控制血管运动的中枢,20世纪80年代奧氏的学生迪特麦使用更为精细的方法,确定其在延髓腹外側区[14]。心血管中枢包括缩血管区、舒血管区、孤束核以及心抑制区。延髓以上的脑干、下丘脑、小脑以及大脑皮质,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其调节作用较延脑更高级,主要表现在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他功 能活动之间的整合。[15]焦氏在2019年新作中认为:“为强调脑神经研究的重要性,美国国会把20世纪90年代命名为‘脑的10年’”,“近代对脑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与头针关系较密切”。焦氏既言关系密切,却沿袭旧名陈说,对这两个刺激区之名称及其作用不加详细阐述,实在令人费解。其第二类刺激区为位于前额之胃区、胸腔区、肝胆区等5个刺激区,焦氏在新书重申“不是根据原来已肯定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对应头皮部位确定的”,我们下面将另予详细讨论。其第三类为其他刺激区,大脑皮层主要以发动和调节躯体运动为主,维持身体平衡则是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平衡区的主治为“用于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故平衡区应属于小脑功能范围。“鼻咽口舌区”与“制狂区”见于1972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写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16]经查核原文,焦氏对“制狂区”的定位进行了改动,其疗效是否受到影响,亦不可知。此二穴位于督脉循行线上、均为基于经验的刺激区。据于致顺《头穴基础与临床》[17]介绍,“精神情感区”1972年即有报道,亦非焦氏发现。焦氏将此3穴纳入自己的体系,却不言明是他人之经验,学术上有欠妥当。

综上所述,焦氏头皮针体系实为一个杂合体。19个刺激区中至少有9个刺激区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关系不大,故焦氏在新书所言“大部分是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对应头皮区”,与事实是不符的。

二.前额刺激区是通过针感发现的吗?

内脏之活动由于不受意识的控制,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亦称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从脊髓到大脑的有关神经结构,而外周部分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习惯上自主神经仅指其传出神经,并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通常认为,大脑前额叶皮质包括额叶凸面、内侧面及眶叶,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而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活动较少关联。焦氏于前额发际设置了胃区、胸腔区、肝胆区等5个刺激区,是其头皮刺激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26%。早在1973年《头针疗法》公开发行时,焦氏就声称前额的刺激区系根据“针感的传导方向还发现了一组治疗內脏疾患的区域”,2019年焦氏又说:这些刺激区“是根据针刺头前面这些部位易在躯体不同的部位出现针感,并结合针刺后有一定疗效,暂定名为内脏的一些刺激区。”对于这种有违大脑皮层功能分布规律的做法,但是焦氏一直笼统地以“根据针感的传导方向”释之,确实让人难以信服。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内脏对一般性触压刺激和温度变化并不敏感,主观上可以没有感觉,或者仅引起一种轻微的、模糊感觉。所谓针感,《针灸学辞典》明确指出:“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18]据太原铁路局中心医院报道,头针与体针的针感有所区别,头针针感似以热和出汗多见。[19]查1973年《头针疗法》中对头皮针的针感种类、范围及形状、出现时间与消失时间等进行了的描述,遗憾的是没有片语谈及内脏针感以及针感如何传导至内脏。2019年新著对头针出现针感的叙述篇幅更多,针感的描述更为详尽,其在“内脏不自主运动反应”中有两条,一为咳嗽反应,一为胃肠蠕动。咳嗽和胃肠蠕动均是生理现象,未必与针刺有关,同时均非针感。至于前额5个刺激区易于出现的针感是什么、如何传导,焦氏从未谈及。

前额之头临泣、本神、头维等均为临床常用腧穴,至今没有找到针刺这些穴位易于出现的针感传导的报道。经查阅《经络敏感人》(人民卫生出版社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刘澄中,张永贤,知音出版社:2005年)等大量关于针感传导的文献,也包括焦氏本人发表的文章。发现焦氏之言与文献记载、临床所见相左。文献中有在针刺头部而躯体出现针感者,但没有针感传至内脏,更遑论“易于”。《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认为按压头部时,“躯干上的‘阳性反应区’,常能指示体腔深部的病灶”,[20]这种按压只是在焦氏经脉研究传导时所采用的方法,实非“针感的传导方向”。据1971年焦氏所著“头针疗法”,其时他说是直接采用针刺方法、并根据针感传导找得这些内脏刺激区的。两者似不应混为一谈。1973年《头针疗法》中附录“应用头针疗法治疗1,046例各类疾患疗效分析”记录了脑血栓形成及共后遗症、脑出血和脑出血后遗症在进行头针治疗过程中出现针感传导,其余疾患中包括内脏疾病,均未见有针感传导。1973年刘澄中和邓良月二位专家与焦氏在稷山县人民医院共同探讨头针原理与循经感传现象,时间长达3个多月,在两位专家所写报告中没有针刺前额刺激区出现的针感内容。[21]1974年《山西医药杂志》(S1增刊p1-10)刊载焦氏“头针的循行性针感与运动反应”也未见有前额刺激区的针感传导的内容。1975年焦顺发等发表了“经络现象初步研究(附经络普查60, 000人总结分析)”,总结了普查6万人的感传现象。该文在“压迫头部各点的感传”一节中报道:“在头部足运感区中点,感觉区中点,晕听区中点,胃区中点分别进行压迫,共检查90人,感传仅在头部的61例,占67.8%,在对侧肢体者3例,占3.3%;在同侧肢体者8例,占8.8% 都抽到左侧肢体者1例,占1.1%;在躯干者2例占2.2%。”[22]文中记载有压迫胃区中点,但未见传导至胃的记载。若按照焦氏所言,刺激前额容易出现针感,理应予以报道,以正视听。焦氏未予报道,其中必有原委。1988年焦氏与杜金枝在《针灸学报》上发表“针刺双侧胸腔区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12例”一文,[23]若按焦氏所言,前额刺激区很容易出现针感传导,遗憾的是该文中也没有提及出现感传现象。至于焦氏在2019年新作中“头皮的‘痛敏区’”一节中,认为头皮的“痛敏区”分布大致呈现出区域性的集中倾向,“集中部位恰在针刺激区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上、中、下。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衡区、晕听区与胃区之上”,7例胃肠病痛的“胃区”存在“痛敏感区”。也就是就是说还有4个内脏刺激区,甚至连“痛敏区”都没有。焦氏以为针刺胃区,胃脘疼痛消失,就是特殊针感。胃脘痛消失是疗效,不是特殊针感。这是在混淆概念,以上事实让人觉得焦氏所谓通过针感,找到前额内脏刺激区的叙述,缺乏真实感。

焦氏曾自称:1971年大年初二( 按:即1971年1月28日)发现了运动区,之后又找到感觉区等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又根据针感传导的规律和临床疗效,在头的前部确定了胸腔区,胃区,肝胆区等与内脏相关的刺激区”。1971年2月进行了较系统总结。1971年3月18日“头针”正式公布于世。[24]焦氏的这一组内脏相关刺激区犹如人体躯干横卧之缩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源流来说,由于其时尚未形成微针系统或生物全息论,故前额之刺激区是继耳针、鼻针、面针发展而来,并非凭空出现。不熟知针灸文献,不长期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在短时间内仅凭灵感,是很难以发现这些刺激区的。焦氏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应知前额的大脑皮层上没有特定的内脏功能反射区,其在前额寻找与大脑皮层功能投影无关的内脏刺激区,不符合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思维。焦氏能在短短的一月之内居然找到胸腔区、胃区和生殖区等一组刺激区,其过快的速度与常理难相符合,不能不让人心生疑窦。只要对头皮针有点研究者就会发现,这些刺激区与方氏头皮针中“伏脏”之上焦、中焦和下焦相类似,只是方氏以中医术语命名,而焦氏则以解剖部位命名而已。因此怀疑焦氏的这些刺激区系从方氏的“伏脏”[25]改名而来或受其启发,其理由应该是充足的。

三.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焦氏所称头皮投影之间不存在关联

早在1973年焦氏在《头针疗法》中认为“头皮离大脑皮层最近”,因此“在头皮扎针,使受损部位恢复正常功能”。于是他还是“大胆设想”地根据大脑表面的沟回在头皮上投影来确定的一些刺激区,用以治疗脑源性疾病。试图打破传统,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针刺其在头皮投影以治疗疾病。

 现代神经外科奠基人Cushing教授早在1917年就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应精细准确,手法细腻,要尽力保护脑组织”,被公认为最早提出的精准神经外科理念。早期神经外科的定位诊断困难,手段单一,大多依靠尸体解剖来推动学科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CT及MRI成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进入高速前进的阶段。近年来,影像导航和术中成像技术的出现,精准理念已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要求。然而术前切口设计大多基于皮肤标记。[26]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是焦氏头皮针的主要理论基础。人脑的皮质2/3隐埋在脑沟内,1/3为脑回。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学说,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基本建立起来了。限于其时外科学水平,脑部手术时必须谨慎,以免损伤大脑及血管。故《神经外科手术学》称:当脑部手术时,术者必须很好地了解各个脑叶、脑沟、脑回与其他颅内容物之局部定位以及它们在颅骨或头皮上之投影,这样才能使手术切口与途径选择的准确。鉴于这一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局部定位方法,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是krÕnlein氏颅脑局部定位法。[27]外科医生简称柯氏线。现代大脑半球肿瘤手术常需要根据CT或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头皮表面定位,避免偏差,以保证手术成功。  即使在以显微外科、微侵袭外科和神经影像等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神经外科,设计颅脑切口前,也“应根据需要画出重要标志在头部的位置”。[28]可见所谓大脑功能投影是外科手术之需要,而非其他。焦氏所谓的“大脑皮层功能投影”就是其时神经外科手术前所作的“颅脑局部定位法”。并非针刺这些线条,就可治疗相关疾病。焦氏甚至承认其早时的标定位线,与神经科临床使用的“有出入”,后经中医研究院专家纠正指出,进行了修改。[29]可见当时作为神经科医生的焦氏对这些定位线并不熟知、或知道但对其定位并不确切,其提出在头皮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并不是一种有依据的假设和猜想。此外,焦氏的治疗在前,而标定线修改在后。从焦氏行文来看,修改前后的针刺效果似无变化,说明了焦氏的刺激区设计存有漏洞。

由于颅腔的限制,大脑表面形成皱褶,隆起者称之为“回”,相邻回之间的凹陷称之为“沟”,沟之两侧及沟底均是大脑皮质。沟与回为立体的,其形不规则。如中央沟呈“S”形,分别位于中央沟前后的中央前、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也呈不规则条块,而非焦氏所画直线。将神经外科所用的术前定位的一些线条,不加论证、不加以改造,就直接称之为大脑皮质功能在头皮上的投影,以取代不规则沟回在头皮上的投影用于治疗,在学术上是件不够严肃的行为。

焦氏刺激区是根据头颅外表的一些标志和标定线定取的,1982年焦氏为了证明其大脑皮层功能的刺激线正确,先后进行了两例尸解,其中一例为6岁儿童。观察了主要脑回的位置与前后正中线,运动区、顶骨结节和耳尖等部位关系,并列表以示其刺激区与脑回“在范围内”。[30]高氏指出,正确的头皮运动区与感觉区的头皮上的投影,应在焦氏所提出的定位上“分别后移0.9厘米和1.0厘米”,认为这是焦氏解剖的例数过少、不能准确代表群体是出现上述研究差异的原因。[31]由于焦氏的刺激线就是按照外科颅脑局部定位法而定,故不论其刺激区是否在脑回的范围之中,都无法也不能替代呈不规则条块、带状的脑回投影。故焦氏的解剖实际上只是做个样子给读者看,实际上毫无价值。

此外,焦氏头皮针的刺激区缺乏合理性。从理论上说,感觉区下2/5应对口腔、鼻、舌有治疗作用,但是1973年出版的《头针》就认为其“主要治疗对侧头面部麻木、疼痛等”,没有包含口腔部分。因脑功能成像技术发现口腔在感觉皮层的功能定位远比以前描述的复杂,很难得到精确的人类口腔的感觉皮层功能定位图。[32]于是焦氏只能借用位于前额督脉上的他人的经验穴“鼻咽口舌区”来替代。从大脑皮层功能来说,前额叶病变可引起精神障碍,既可能是感情淡漠忧郁,又可能是狂躁之症,以焦氏头针产生的推理方法出发,原本可以在前额设置刺激区进行治疗。然焦氏已将前额用作内脏刺激区,于是只好使用别人的经验穴“制狂区”、“精神情感区”予以填补。总之,焦氏的大脑皮层功能假说非常粗糙和牵强,至今还是停留在七十年代以前对大脑皮层功能认识的水平之上。

四.   头皮针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区疗效并不十分理想                                           

在2019年新著中焦氏引用1991年之语,认为头针具有“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这是自己抬高自己的做法,不足为据。由于疗效是疗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之应该加以讨论。

焦氏在1973年初版《头针疗法》中写到:他所在的山西稷山县人民医院成立“新医科”后,“一些以往沒有被治好的脑血管等病的病人,都纷纷来到医院要求治疗”,经过“用快速针刺治疗,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略知历史的人都知道,疗效不好是意料之中的事。当时所谓“新医科”就是由大都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基本针灸知识医护人员拼凑而成,仓促上阵;所谓“快速针刺”,就是一种病症,取穴一律,甚至按图寻找;取穴稀少、快速进针、强刺激后即刻出针,这样的治疗方法如何获得良好的疗效?这些患者的病程久长,也是难以获效的重要原因。作为神经科医生的焦氏不思考这些因素,反而将疗效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传统针灸疗法,继而错误地认为脑血管病一类的疾病,其发病根源在脑子里,“头皮距离大脑皮层最近”,因此扎头皮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这种看法不符合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其在2019年新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所谓“新生事物”,经过近50年的实践,在治疗脑血栓形成时,疗效还与是病程长短、病变部位等有关,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中记载,1972年刘澄中先生曾听到一位“赤脚医生”声称“头针捻针时会产生生物电流,如果透过颅骨而直接作用在大脑皮层上,这就是头针治病的原理。你们神经科做脑电图,不也是在头皮上记录到大脑皮层放出来的生物电的嗎?反過來也是一樣。”当时写出神经传导途径的刘教授还遭到了他们的嘲笑。这种没有基本科学素养的话语、实在让人无法理喻。

针灸疗法千百年来,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经》时即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训。据刘立公《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记载:涉及瘫痪的古代针灸文献共222条,可见经验之丰富,取穴部位有腹部、背部、四肢等。古人也有采用头部腧穴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如《针灸资生经》治疗“半身不遂”,“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又如《太平圣惠方》谓:灸“耳前发际”可治疗“半身不遂”。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歌》道:“中风瘫痪经年月,曲鬓七处艾且热。”古人还有取项部者,如《循经考穴编》称:风池主“中风偏枯”。《针灸聚英》载:风府主“偏风半身不遂”。古代还有接气通经法,如元代《卫生宝鉴》一书载有著名的“云岐子大接经法”;《济生拔粹》“治中风手足不随”,针百会、听会、肩髃、曲池、足三里、悬钟、风市七穴,并注明“左治右,右治左”。明代《医学纲目》治疗“偏枯”,在刺血后亦注明“且缪刺之”。元代《磐石金直刺秘传》记载: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时,先针无病之手足,次针其有病之足手。该书还记载了近代针灸家使用传统头部腧穴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甚佳。如于致顺等治疗偏瘫,针刺百会透健侧(或患侧)曲鬓;王薇总结于致顺的经验,认为在囟会至神庭、两侧至曲鬓的菱形区内,针刺效果明显优于区外穴;孙申田等针刺百会透曲鬓,结果证实,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好转。靳瑞治疗本病采用“颞三针”,此与古代的曲鬓及“耳前发际”亦相近。山西师怀堂治疗中风患者,用毫针针刺健侧胆经穴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脑空、风池,以及风府、风门、百会、听宫等穴,这些穴位亦多属头部。[33]石学敏所采用“醒脑开窍法,得到针灸界公认。一些针家临床采用传统理论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甚佳。在《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之中,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头皮投影为理论基础的头皮针疗法仅作为“微针疗法”之一,与眼针、耳针、手足针等疗法并列,没有作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推荐方法。此外,我们发现众多脑外伤患者,由于颅骨缺损,不可在头部施行头皮针,治疗时仅运用四肢躯干腧穴同样也收到满意疗效。可见头皮针疗法,只是可供临床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并不是治疗脑血管疾病必选之法。

纵观焦氏近50年来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但缺乏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临床报道和科学实验,故难以证明刺激大脑皮质功能区的疗效、优于传统针灸或其他头皮针疗法。1973年其在《头针疗法》所附的1971年至11月的“应用头针疗法治疗1046例各类疾患疗效分析”中,脑血栓形成151例,仅71例基本痊愈,病程10天以下者效果显著,其他症状没有特殊效果(按:原文如此)。43例脑出血和脑出血后遗症仅2例愈,显著效果19例。可见焦氏创立之时头皮针的效果并不比传统针灸疗法更好,只是因为时代的因素,其作用被刻意夸大。其关于使用头皮针治疗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脑出血和脑出血后遗症类论文中,SCALP ACUPUNCTURE IN BRAIN DISEASES报道了从1970-1975年使用头针治疗了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脑出血及其后遗症疾患500例,其中脑出血及其后遗症132例,仅9例基本治愈。[34]焦氏也认为头皮针治疗脑出血及其后遗症疗效低,需要等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行。在“头针治疗脑血栓形成(急性期)4 4例临床观察”[35]和“头针治疗小儿颅脑损伤7例疗效观察”[36]等文中病例数过少,又缺乏必要的对照组,其疗效缺乏可靠性。

由于针刺大脑皮质功能刺激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不理想,七十年代焦氏曾一度将研究重点转向颈动脉注射中西药治疗脑源性疾病。[37]1976年焦氏在山西医药杂志上首先报道了使用该法治疗脑源性疾病200例。1983年焦、杜合著《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脑血管疾病》一书[38],书中介绍治疗238人,经治疗后有效222人,有效率93.27%;基本治愈90人,基本治愈率37.81%。也就是说焦氏自己的研究提示,颈静脉滴注之疗效较焦氏头皮针疗效为佳。

当时一些针灸医家很快发现焦氏头皮针存有缺陷,如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汤颂延先生1975年认为“刺激区的形态是带状或块状”、“刺激区有复合现象”[39]。认为要取得疗效,必须寻找新的刺激区。于是逐步离开焦氏体系,形成自己特色的汤氏头皮针。1987年秋,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朱明清先生使用头部腧穴透刺法的头皮针治疗急性期中风偏瘫患者,当场使患者站立、行走,从而引发轰动。[40]可见在治疗脑血管疾患时,使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头皮针优势并不显著。

  •    焦氏头皮针体系与中西医结合无关

1973年《头针疗法》在“编后”中称此法为“中西医结合”,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除了使用的针具是毫针外,还有一句是“头部虽然有一些治疗中风的穴位,但用于治瘫痪的不多”,剩下都是现代医学名词,中医二字只是用来作陪衬,根本谈不上“结合”,只是利用和赶时髦而已。由于其推出的头皮针疗法纯属推测想象,焦氏发现头皮针的疗效并不理想。又“找不到头皮和皮层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根据”,没有现代医学理论支撑,就得不到现代医学的支持。于是焦氏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医。自1987年后起,焦氏打着“继承祖国针灸治病的精华,并使其发扬光大”之旗号,试图从中医那里寻找理论依据。他不断撰写关于中医方面的著作和文章,除与头皮针的6种著作外,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出版《中国针灸学求真》等13本著作;有关针灸经络方面的论文计6篇。若因此就认为焦氏是在弘扬中医针灸,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中西医结合的根本是为了发扬中医。中西医结合完整含义就是,中医借重西医与整个当代自然科学及部分社会科学相结合。[41]焦氏所为显然不是为了发展中医,而是想利用中医学说为自己的猜想和推测作理论依据。

其次,2019年《焦顺发头针》没有提及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的《头针标准化方案》,确实非常不妥的。其又在第三章附有两段“全国头针学术会议经典节选”,经查其作者即是焦顺发本人。如果焦氏认为这些文字是经典,那么足以代表焦氏之思想。从这些文字中,明显可以看出其除了反对《头针标准化方案》外,还不惜污名化传统的针灸经络,竭力神化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法。

焦氏所谓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受到众多针家的质疑。如著名针家魏稼认为:“再如头穴定位,曾经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来确定运动区、感觉区、言语区等诸多新穴,显然也缺乏实验基础,难道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与这样的特定联系吗?”[42]闵友江等认为:焦氏头针的治疗区与大脑皮层功能区之间“不存在特定的联系”。[43]由于焦氏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区疗法,出自推测和猜想,自然没有现代医学依据。1973年焦氏就在《头针疗法》中直言“找不到头皮和皮层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根据。”1994年孙忠人等认为“头皮针刺不足以使产生的电刺激信号直接穿透高阻抗颅骨”[44],闵友江等指出“头皮针刺由于局部组织损伤性反应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喇也不可能穿透颅骨”。针刺所谓头皮投影区与刺激相关的大脑皮层功能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

鉴于焦氏不断公开反对《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坚持大脑皮层功能说,我们不得不回顾这个方案诞生的前因后果。众所周知,焦氏于1982年所著的《头针》中承认,上一世纪70年代初焦氏得到中医研究院陈克彦主任等人的大力帮助,当时作为神经科医生焦氏连颅脑手术常用的科氏线都搞错了,为陈氏之所纠正;门诊病历不够完整,住院病人竟无住院志,也是陈氏协助其建立21份住院病史;在50名学员头皮上进行针刺,仅有3人局部有针感。总之,焦氏的头皮针体系是在陈氏帮助下得以问世。[45]后为中国头皮针协作组组长的陈氏,学养深厚,目光远长,深知焦氏的这个“新生事物”,完全没有现代医学依据,限于当时政治形势,不可能公开反对,明明是去指导,却只能说是去“学习”。十年动乱结束后,1984年在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王雪苔教授的协助下,陈氏提出集各派之长为统一方案。会议中虽然发生很多争论,但最终通过了由朱明清教授执笔书写的会议纪要,1987年《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问世,这个方案是以焦氏体系为基础,分为14条标准治疗线,[46]然而焦氏仍不满足,在陈氏去世后的30多年里,焦氏一直坚决反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方案,不断宣扬其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假设。焦氏坚决反对《标准化方案》的目的,难免让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联想。焦氏的所作所为确实妨碍了头皮针疗法研究和发展。2016年焦氏参与《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书后附录A(资料性附录)为《头针穴名国际化标准方案》。[47]只是将“头皮针”改为“头针”,其内容仍为1987年所制定。2019年焦氏出版《头针》时,不但没有附录《头针穴名国际化标准方案》,还将自己在1992年反对《标准化方案》的二篇文章的摘录作为“经典”印于书中,这种做法让中国针灸界看清焦氏出尔反尔,反对中医针灸疗法的本来面目。其所谓口口声声说要研究发扬针灸学说,只不过是为了潜留在中医针灸界之内,继续兜售其猜想的一个幌子罢了。

  •   结语

针灸疗法与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关系密切,非独头皮针,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尊重科学。焦氏头皮针基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臆想假说,已流传近50年了,至今仍未找到任何客观依据,其教训值得针灸界反思。头皮针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经络学说和前人的经验,离不开现代医学知识和成就,离不开临床实践,离不开实验科学的验证。

近年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机制有一些进展,为研究头皮针与脑部功能变化的关系带来了便利。陈氏等从前向后徒手针刺正常人百会穴(类似焦氏所称的足运感区部位)发现,针刺该部并不是如焦氏所称的激活双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上部,而是左右侧颞上回,以及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颞中回、背侧丘脑、尾状核被激活。(陈华德、殷光磊、蒋飙、何伟良。用fMRI技术探讨针刺百会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6):656-659.)而康氏等针刺正常人百会穴发现,徒手针刺百会穴后与针刺前相比,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被激活,两侧颞中回、小脑被抑制;而采用电针刺激百会穴时与针刺前相比,两侧中央后回、两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两侧舌回、右侧脑岛、左侧距状裂等脑区被激活;而两侧楔前叶、小脑等脑区被抑制。(康英杰,陈义磊,谭文莉,黄炎文,龚志刚,王辉,石玉萍,魏翔宇,罗诗蕾,詹松华.电针百会穴的即刻及动态大脑局部一致性研究.磁共振成像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20; 11(2):89-93)。针刺额三针(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处)也提示广泛的脑区被激活。可见针刺头皮的某个部位,可以激活脑部广泛的、深浅不一的多个脑区,而且刺激头皮某部、并不一定激活头皮正下方所在脑区。

我们期望着这方面能更多的研究发表,以证据指导头皮针临床实践,重建头皮针学说。

本文是正式发表的英文文献 [48] 的中文初稿[49],引用本文时以英文版为准。

参考文献:

1.朱明清,孔尧其, 彭芝芸, 周敏滑, and 陸壽康.中国头皮针[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3:6

2.黄学龙.针灸疗法与生理作用[M].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54年

3.黄学龙.“大脑皮质与内脏”一书在医学方面尤其针灸之应用[J].新中医药.1955:14-17

4.杨楣良、盛燮荪.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24

5.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 第72卷 ·卫生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442

6.徐春花,范刚启,赵杨.头皮针流派比较及发挥[J].中国针灸.2016;36(6):663-667

7.焦顺发.焦顺发头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8.焦顺发.头针[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18

9.山西省稷山县人民医院. 头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3:17-22

10. 焦顺发.头针[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38-44

11.焦顺发. 焦顺发头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41-45

12. 0. S. Strong and A.Elwyn著;臧玉淦主译. 人类神经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63:364-365

13.许绍棼.神经生物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67-361

14.富维骏.心脏学简史  开拓者与里程碑事件.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 2015:138-139)

15.姜德才、张雷. 生理学基础 第3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82018:43

16.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2:198-199

17.于致顺.头穴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80

18.安徽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48

19.山西省稷山县人民医院《头针疗法经验选编》编辑部.头针疗法经验选编[M].1973:51-53

20.刘澄中、张永贤.经脉医学:经络密码的破译.大连出版社.2007:165

21.刘澄中、张永贤.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台北:知音出版社,2005:682

22.焦顺发等.经络现象初步研究(附经络普查60, 000人总结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1975,(6):16

23.焦顺发、杜金枝.针刺双侧胸腔区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12例[J].针灸学报,1988(1):21

24.焦顺发.头针[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12-15

25.张欣、洪菲、王金香,等,方云鹏及方氏微型针灸体系[J].上海针灸杂志.2020:933

26.彭程、罗云赫、辛丽莉,等.基于颅骨骨窗的国人大脑功能区定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年(1):31

27.蒋大介,陈公白.神经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19-20

28.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步骤点评[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0:22-27

29.焦顺发.头针[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20

30.焦顺发.头针[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44-51

31.高文军、彰贵成.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后回的颅表投影的定位(头皮针定位研究).针刺研究. 1994.(2)17-19

32.杨秀文、刘洪臣.口腔唇、舌、牙齿在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定位[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5):529-530

33.刘立公、黄琴峰、胡冬裴.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341-397

34.Chiao Shun-fa(焦顺发). SCALP ACUPUNCTURE IN BRAIN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Journal[J].  1977,(5):325-328

35.焦顺发、杜全枝、上官海水.头针治疗脑血栓形成(急性期)4 4例临床观察.山西中医.1988,(4):37-38

36.焦顺发、杜全枝. 头针治疗小儿颅脑损伤7例疗效观察.针灸学报.1989(3):17-18

37.焦顺发.颈动脉注射中西药治疗脑源性疾病200例疗效分析.山西医药杂志.1976,(4):7-12,14

38.焦顺发, 杜全枝.颈动脉滴注治疗脑血管疾病[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3.

39.上海龙华医院下厂吴泾地区第三批医疗小分队.头针疗法(油印本).1975:19

40.朱明清、萧慕如.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丛书,基础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

41.赵洪钧.回眸与反思:中西医结合二十讲[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42.魏稼.对针灸“入世”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J].2002:6

43.闵友江、姚海华、邵水金,等.浅析《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科学性[J].中国针灸,2007:615

44.孙忠人、霍立光、刘丽莉,等.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J].1994,(6):14

45.焦顺发.头针[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20-22

46.朱明清、萧慕如.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丛书.基础学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

47.本书编委会.头针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8. Ye M, Fan AY, Alemi SF. Questioning the Fundamentals of Jiao’s Scalp Acupuncture: Point-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the Cerebral Cortex’s Functional Zone.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22 Oct 28;AT7700. Online ahead of print.

49.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4952348_toupizhenyingzouxiangzhengjuzhichidekexuejiaoshitouzhendanaopicenggongnengdingweishuozhiyi_yemingzhu

作者: 樊蓥, 孙培林,古旭明

原文发表处:侨报网 05/14/2022.

被《环球网》、《云南网》等转载(没有作者名)

https://m.huanqiu.com/article/483WtKV6LqG

https://m.yunnan.cn/system/2022/05/19/032091343.shtml

近期,国内围绕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特别是其中代表产品连花清瘟展开的讨论不绝于耳。作为身处海外的中医人,我们亲眼目睹了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状况,也有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经验,我们愿意从自身经历分享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以及自己的看法。

1、连花清瘟在海外被认定为假药?

连花清瘟是2002-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研发的一款中成药,2004年5月,连花清瘟胶囊经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主要针对中医辨证分型里面的“热毒袭肺证”患者。2020年4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连花清瘟在原适应症基础上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适应症;“用法用量”项则增加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疗程7~10天”。无疑,连花清瘟是经过正规审评审批程序上市的真药。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连花清瘟先后被列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九版)及湖北、北京、上海等20个省(市)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适用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其临床效果受到广泛认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3月18日(最新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明确地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继续列为中医治疗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轻型、普通型推荐用药。

连花清瘟胶囊已在全球包括巴西、菲律宾、肯尼亚、科威特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批文和进口许可,它在有的国家和地区的是按药物包括中药或植物药注册,而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以食品补充剂类别登记。

连花清瘟还在科威特、蒙古、老挝获批新冠肺炎适应症;在乌兹别克斯坦,连花清瘟入选了该国卫生部发布的抗疫药品白名单;在泰国、柬埔寨,连花清瘟获准进入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用于治疗当地患者;2021年7月,连花清瘟还入选了柬埔寨卫生部发布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居家治疗方案,这也是中国药品首次进入海外国家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

对于有些新闻说连花清瘟在某某国家或地区被当做假药或者因为含有违禁成分被当地海关扣押,是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药品法规,对药物成分的规定也各有差别。在还没有获得注册批准的国家来说,连花清瘟确实不能被称作药物。但绝对不能因此就断定连花清瘟是假药,对此,电影《我不是药神》已经生动演绎了这种情况。

2、连花清瘟含有FDA的禁药吗?

所谓的连花清瘟含有FDA的禁药,是指连花清瘟的药味组成中有“麻黄”。

在中国和日本等国,中药(在日本称为汉方药)经过药物管理当局批准成为处方药或非处方药。麻黄是一味广泛使用并且十分重要的中药(汉方药),用于配制中成药和日常汤药饮片处方。即使从《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开始计算,麻黄也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

但是,各国有各自的医药文化传统,对于中药的认识、管理中药的法律不一样。一些西方国家有关于麻黄的禁令,因为麻黄及其成分或成分的变构体曾被滥用于减肥和提高运动成绩,而且是制作冰毒的原料之一。美国FDA关于麻黄的法令特别指出,这个麻黄禁令不针对中医,中医在从事医疗活动时允许使用麻黄。

之前网上有视频传播连花清瘟含有违禁成分被澳大利亚海关扣押,是因为连花清瘟所含的麻黄和苦杏仁被澳大利亚列入《标准统一药物及毒物列表》。据我们所知,新西兰及欧盟一些国家对麻黄及其成分或成分变构体也有类似的管理要求,但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中医使用小剂量麻黄的管理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药店配药时可以买到麻黄。

需要强调的是,麻黄、苦杏仁等作为中药正常使用时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不好的不是这些中药本身。

顾客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药店内咨询连花清瘟胶囊。(图片来源:当地华人王哲坤拍摄)

3、连花清瘟有没有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

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而且安全性良好。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3月18日(最新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明确地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继续列为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推荐用药,还将其列为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推荐用药,包括湿热蕴肺证、疫毒夹燥证。

2021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持开展使用连花清瘟对1976例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密接人群)进行前瞻性、开放标签、常规治疗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证实:连花清瘟干预组核酸阳性率0.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连花清瘟可降低核酸阳性率达76%,同时安全性良好。我们认为,连花清瘟有一定的预防(阻断)新冠肺炎密接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病的作用。这种对特定人群的预防作用不应该被混淆成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这样的一般意义上的预防,连花清瘟不应该被质疑“不是新冠预防药”。我们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将会更多地开展,以冀获得更详实的数据。

4、连花清瘟在中医方面如何解读?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成药的注册分为四类: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前三类属于中药新药。连花清瘟属于中药创新药,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热毒袭肺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轻型、普通型。

该中成药从中医历史上三个经典的治疗肺系疫病初、中期的方剂和有效药物化裁而来。它们是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和大黄(吴又可《温疫论》)。连花清瘟的具体成分包含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棉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和甘草。

连花清瘟中选取银翘散的三味主药是金银花、连翘、薄荷,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透邪的作用;选用薄荷的提取物薄荷脑,相对来说辛散作用较原药材薄荷会更强一点,服用连花清瘟时的清凉感即来自此药。麻杏石甘汤组方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其中麻黄具有宣肺解表、止咳、定喘的作用;杏仁也有止咳、化痰、宣肺的作用,可以帮助麻黄发散在表的邪气,减轻肌肉疼痛等症状,最关键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中出现的各种呼吸道症状。这两味中药是历代中医治疗呼吸道疾病最重要的药物,毫不夸张地说在缺乏这两味中药的情况下,中医的疗效会大打折扣。石膏主要是用来清解内热,配合清热解毒、畅通肠腑的大黄(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是表里关系),达到退热和清泄内热作用。明清时代肺系疫病流行期间,以上的几味中药在治疗这类疫病流行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控制肺部壅热方面功不可没。而板蓝根、贯众、鱼腥草主则要是清热凉血,解毒利咽的作用。还有一味红景天,它具有益气活血和通络平喘的作用。选用红景天,主要利用它来提高人体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它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而藿香可以化湿和中、解表散邪,对于鼻塞流涕、腹部疼痛、腹泻便溏等有缓解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黄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稍稍兼有藿香正气散的作用。这个处方构成合理,适应范围比传统方药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更为广泛、也适合更多的病人。

一般情况下,具有发热恶寒,肌肉痠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等外感症状同时兼有内热的体征,比如舌质红,舌苔黄或者黄腻,甚至出现气喘的时候适合使用连花清瘟。综合而言,表证未尽,兼有肺部蕴热这一阶段是连花清瘟最为适合的证候,而且不宜长时间服用也不需要长时间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好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使用。

诚然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疾病表现的多样性和治疗上的个性化治疗(辨证施治),但也提倡专病专方和专病专药治疗疾病,如单方鲜青蒿或青蒿素治疗疟疾。但是,在疫情这个特殊时刻,在情况危急和中医师人手缺乏的状态下,在严厉管控和出行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与一些目前市面上出售的中成药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连花清瘟是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可以极大地改善新冠肺炎早期和中期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情向重症恶化。而且,在治疗新冠肺炎(等病)的过程中已经作为非处方药物大范围地使用。最值得欣慰的是各级卫生和管理部门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向患者或潜在患者免费发放这款中成药,帮助大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喉疼痛、胸闷等相关症状时,及时服用减轻症状,等待进一步观察治疗。因为连花清瘟有抑制新冠病毒的作用,所以在成为密切接触者或时空伴随者之后也可以预防性短疗程应用连花清瘟。

5、连花清瘟有副作用吗?

连花清瘟组方中寒凉药稍多,脾胃虚弱,年老体弱或同时还有其他基础病和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多个公开发表的连花清瘟临床研究报告(包括新冠肺炎、流感等)明确地报告了它的不良反应,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反胃,等等。与其它许多抗病毒药物相比,连花清瘟的不良反应比较轻微,不良反应监管系统的数据显示,发生率大约为十万分之一,属于罕见级别。这些胃肠道的反应可能与所含大黄有关,少量大黄引起的大便稀溏本属于治疗目的,根据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畅通肠道有利于呼吸道特别是肺部炎症的改善,属于通腑泻肺,清肠安肺的作用。但对于某些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可能会引起不适。另外,石膏本身也是寒凉之品,降热作用明显,所以,脾胃虚寒者需要慎用。此外,皮疹、瘙痒、口干、头晕等也有可能出现,但是,极为罕见,一般发生见于对药物过敏的个别特殊情况。出现以上情况一般都是短暂服药效应,停服之后就会自行好转。很多情况下,连花清瘟可能与一些抗病毒化学药(简称化药)联合应用,而那些化药本身就有不良反应,比如服用利托那韦片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适和肝功能损害。现有证据表明,连花清瘟和上述抗病毒化药联合使用时并不额外增加不良反应。

另外,大黄是药食通用的植物之一,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大黄(茎叶)Rhubarb也常用于制作甜品和日常菜蔬,属于常用食物之一。如使果服用连花清瘟后导致有胃肠道反应,可以配合使用姜茶、或配用藿香正气水(或胶囊、片、汤剂)等以缓解不适。

2021年9月,柬埔寨卫生部长蒙文兴向暹粒省疫情高风险区域居民发放连花清瘟胶囊。(图片来源:柬埔寨Fresh News)

6、为什么中国政府会大规模发放针对新冠肺炎的中成药治疗药?

中国政府在上海疫情期间大规模发放了连花清瘟、金花清感、藿香正气等多种中成药或汤药,用于民众及早(第一时间)防治新冠肺炎。这些中成药都是安全、有效的防疫中药物,而且副作用少。在疫情严重导致封城、人们居家禁足、就医不便的特殊时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前干预措施。

即便是对审核新药最为严格的美国政府也有类似做法,简化了新冠肺炎的诊治程序,一旦民众自己在家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以及发觉自己患有新冠肺炎的轻症,可以联系当地药房,取得治疗新冠的药物帕克斯洛维德(Paxlovid,即奈吗特韦/利托那韦片,中国最近也进口了这个药物),5天剂量。只有病情转重才去医院进一步治疗。值得强调的是,帕克斯洛维德需要在确诊感染且症状出现后5天内服药。据了解,帕克斯洛维德在中国属于“附条件批准”,也就是说上市许可持有人必须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在欧、美疫情期间,特别是在两年前第一波疫情期间,政府既没有及时核酸检测,更没有任何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发放给民众。如果高烧,也是劝说回家自行服用退烧药,一旦出现危急状况才予收入住院。相比较来说,中国这样大规模免费发放连花清瘟,从中医角度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7、连花清瘟有没有被证明对新冠肺炎有效?

既往关于连花清瘟有多个回顾性临床总结和前瞻性研究,我们曾于2020年进行系统综述并荟萃分析了包括连花清瘟在内的七个中成药或中药复方治疗新冠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临床试验,证明这些中药的确对轻型或普通型新冠肺炎有效,特别是在改善肺炎的影像学改变方面(Fan AY,Gu S,Alemi SF,Research Group for 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COVID-19:Current evidence wi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egr Med.2020Sep;18(5):385-394.doi: 10.1016/j.joim.2020.07.008.Epub2020Jul31.)。

关于连花清瘟,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非双盲)临床试验发表于Phytomedicine.2021年5月号(Hu K,Guan WJ,Bi Y,Zhang W,Li L,Zhang B,Liu Q,Song Y,Li X,Duan Z,Zheng Q,Yang Z,Liang J,Han M,Ruan L,Wu C,Zhang Y,Jia ZH, Zhong NS.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anhuaqingwen capsules,a repurposed Chinese herb,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2019:A multicenter,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hytomedicine.2021May;85:153242.doi: 10.1016/j.phymed.2020.153242.Epub2020May16.)。在西药常规治疗(抗病毒等化药)基础上分为连花清瘟和对照组(单用抗病毒等化药),各纳入病例142人,试验提示连花清瘟组病人的康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vs.82.4%,p=0.022)。症状消失的中位时间短于对照组(中位数:7vs.10天,p0.05)。试验期间没有发现连花清瘟胶囊造成显著的不良反应。

目前有至少九篇关于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专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八篇为英文)发表。其中2021年的一篇是Zhuang J,Dai X,Wu Q,Cai H,Fu X,Zhang W,Chen B.A meta-analysis for Lianhua Qingwen o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Complement Ther Med.2021Aug;60:102754.doi: 10.1016/j.ctim.2021.102754.Epub2021Jun19.。该文涵盖了七个连花清瘟的临床试验(都是在抗病毒等化药基础上)、经过筛选三个试验报告纳入了研究。与对照组(抗病毒等化药)比,连花清瘟胶囊能显著降低转重症及转危重症率[RR=0.38,95%CI(0.17,0.85),或者说连花清瘟减少了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62%,P0.05]。文章认为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有治疗意义。

另一篇发表于2022年(Wang DC,Yu M,Xie WX,Huang LY,Wei J,Lei YH.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combining Lianhua Qingwen with Western medicine to treat coronavirus disease2019.J Integr Med.2022Jan;20(1):26-33.doi:10.1016/j.joim.2021.10.005.Epub2021 Nov2.),纳入了六个关于连花清瘟的临床试验,包括了856位新冠肺炎病人。该荟萃分析提示连花清瘟结合常规西药(抗病毒化药)比单纯常规西药(抗病毒化药)退热率高(OR=3.43,95%CI[1.78,6.59],P=0.0002),止咳率高(OR=3.39,95%CI[1.85, 6.23],P8、与美国FDA紧急授权使用的新药帕克斯洛维德(Paxlovid)和Molnupiravir等相比,连花清瘟胶囊有什么异同?

严格地说,调整病人病理反应状态的中成药连花清瘟和抗病毒化药治疗的楔入点不同,治疗上具有互补性,直接比较疗效不是特别合适。但我们还是提出来,大致谈一谈。

辉瑞公司的帕克斯洛维德(Paxlovid,奈吗特韦/利托那韦片)和默克公司Molnupiravir都是抑制新冠病毒的化学药物,但不是该病毒的杀灭药物。在法律上,这些药都不是FDA正式批准的药物,而是因为疫情紧急的情况下,FDA于2021年12月紧急授权使用。这两个药物目前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不多。从制药公司新闻发布等渠道,我们知道他们都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样本量比较大。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着重于新冠肺炎患者身体的病理状态,同时连花清瘟本身也有抑制新冠病毒的作用,可以减轻被感染细胞的损伤程度,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根据临床试验结果紧急批准增加新冠肺炎(治疗轻型、普通型)适应症的中成药。这些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西药物,都有一定疗效,但似乎都未能达到特效药的要求。

一篇荟萃综述(Wen W,Chen C,Tang J,Wang C,Zhou M,Cheng Y,Zhou X,Wu Q, Zhang X,Feng Z,Wang M,Mao Q.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ree new oral antiviral treatment(molnupiravir,fluvoxamine and Paxlovid)for COVID-19:a meta-analysis.Ann Med. 2022Dec;54(1):516-523.doi:10.1080/07853890.2022.2034936.)分析了三个治疗新冠的新药molnupiravir,fluvoxamine和帕克斯洛维德,纳入了8个临床试验,药物组涵盖了2440名新冠肺炎患者,有54人住院或病死(2.21%),对照组有2348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或病死有118人(5.03%),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或死亡方面的总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33(95%confidence interval[CI],0.22-0.49),提示这3个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新冠肺炎有效、降低住院或病死大约67%。而且没有显著的副作用。

关于帕克斯洛维德,一篇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短讯(Mahase E.Covid-19:Pfizer’s paxlovid is89%effective in patients at risk of serious illness,company reports.BMJ.2021;375:n2713.doi: 10.1136/bmj.n2713.)报告了一个RCT的中期研究的摘录,按照治疗组和安慰剂组1:1随机分配,每12小时口服一次药物,对于发病3天内开始使用帕克斯洛维德的病人,在观察28天时,339名病人有3例(0.8%)住院(没有死亡病例),而安慰剂对照组385名病人中有27人(7%)住院(含7人病死),统计学差异显著(p

受围封影响的香港居民获派政府发放的连花清瘟胶囊(图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

9、关于连花清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有什么评论?

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最常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也是证据级别最高的循证研究,属于循证医学中Ⅰ级证据,通常被认为是临床疗效评价的“金标准”。

对于随机对照研究而言,需要遵循随机、对照、盲法、重复、伦理的原则,至于具体采用何种研究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随机是指随机分组;对照一般有安慰剂对照、阳性药对照;重复是指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多次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重现性,一般通过样本量来实现。伦理是指研究方案需要符合伦理道德。盲法主要目的是避免研究者或受试者的测量性偏倚和主观偏见,可以分为单盲、双盲、三盲,这三种方法都具有同等的证据级别,都属于Ⅰ级证据。

所以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证据强度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专家对新冠肺炎的致病情况并不了解,没有所谓的阳性对照药,使用双盲或采用没有治疗效果的安慰剂作为对照都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因为双盲意味着医生不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判断病人的情况并给予恰当及时的处理。而研究的评价指标是客观的,如转重症率、肺部CT影像学改变、发热温度、核酸阳性率等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同时,研究是由第三方开展的,统计分析也是由第三方单位执行的,这并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是一套基于数千年以来的临床经验总结和智慧,在以数理、化学等角度以及以某些现行西药研究方法学研究和判断中药疗效时,应充分考虑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模式。一般而言,西药通常是单体化药、单靶点,比如针对某个受体或微观结构,常采用对抗模式;而中药通常是多成分,多靶点、并针对人体的病理反应状态或体质,多采用调节模式。就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而言,还没有达到可以完全证实中医药治疗疾病内在机理的程度。总而言之,连花清瘟在治疗轻型或普通型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科研证据支持,期望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能够顺利实施,以进一步证实连花清瘟的临床效力和安全性,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更多民众提供更为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Great news! This month our article”Acupuncture’s Role in Solving the Opioid Epidemic: Evidence, Cost-Effectiveness, and Care Availability for Acupuncture as a Primary, Non-Pharmacologic Method for Pain Relief and Management–White Paper 2017″ 1 (Arthur Yin Fan is the first author, and Dr.David Miller is the correspondence author, our colleague Sarah Faggert also a co-author-there are 14 author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selected as one of ten articles for the November 2017 Elsevier Atlas Awards Nominations.

As is stated on the Elsevier Atlas Awards homepage: “Each month the Atlas Advisory Board are sent a selection of 10 articles to choose their winning Atlas article. The articles are shortlisted by Elsevier from across journal portfolios based on their potential social impact. We are delighted to present the entire monthly shortlist and congratulate the authors of the nominated articles.” While the voting is still in progress, we are still very excited to even be nominated. This marks the first time that an acupuncture article has been nominated for the Elsevier Atlas Award.You may click on the following link to take you the Elsevier Atlas Nominations page: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atlas/nominations.

We will let you know should our article win!

Each month the Atlas Advisory Board are sent a selection of 10 articles to choose their winning Atlas article.
ELSEVIER.COM
Reference:
1. Fan AY, Miller DW, Bolash B, Bauer M, McDonald J, Faggert S, He H, Li YM, Matecki A, Camardella L, Koppelman MH, Stone JA, Meade L, Pang J. Acupuncture’s Role in Solving the Opioid Epidemic: Evidence, Cost-Effectiveness, and Care Availability for Acupuncture as a Primary, Non-Pharmacologic Method for Pain Relief and Management—White Paper 2017. J Integr Med. 2017; 15(6): 411–425.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7-09/27/c_136643493.htm

WASHINGTON, Sept. 26 (Xinhua) — In the wake of an opioid epidemic, acupunctur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d a white paper on Tuesday, recommending acupuncture as a primary non-pharmacologic method for pain relief and managem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facing a national opioid epidemic, and medical systems are in need of non-pharmacologic strategies that can be employed to decrease the public’s opioid dependence,” said the 21-page white paper.

Official figures showed that opioid overdoses kill 91 Americans every single day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ose deaths involve prescription opioids.

Titled “Acupuncture’s Role in Solving the Opioid Epidemic,” the white paper said “acupuncture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evidence-based, safe, cost-effective, and available treatment modality suitable to meeting this need.”

Organizations that contributed to this paper include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cupuncturists,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Professional Acupuncture Safety, the Acupuncture Now Foundation, the Americ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TCM Society and National Federation of TCM Organizations.

The white paper said acupuncture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for treating various types of pain, with the strongest evidence emerging for back pain, neck pain, shoulder pain, chronic headache, and osteoarthritis.

It said mechanisms of action for acupuncture have been extensively researched, which found the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endogenous opioids in animals and humans.

“Acupuncture should be recommended as a first line treatment for pain before opiates are prescribed, and may reduce opioid use,” it wrote.

“Further, acupuncture’s cost-effectiveness could dramatically decrease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both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reating acute pain and through avo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opioid addiction that requires costly care, destroys quality of life, and can lead to fatal overdose.”

The white paper came about a week after the U.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torneys General sent a letter to America’s Health Insurance Plans, asking its insurance company members to review their payment and coverage policies in order to promote alternatives to opioids such as acupuncture.

https://googleads.g.doubleclick.net/pagead/ads?client=ca-pub-3701697624350410&output=html&h=90&slotname=3287840995&adk=1338450265&adf=4283947098&pi=t.ma~as.3287840995&w=970&lmt=1668135080&format=970×90&url=https%3A%2F%2Fwww.worldometers.info%2Fcoronavirus%2Fcoronavirus-death-rate%2F&wgl=1&uach=WyJXaW5kb3dzIiwiMTUuMC4wIiwieDg2IiwiIiwiMTA3LjAuMTQxOC4zNSIsW10sZmFsc2UsbnVsbCwiNjQiLFtbIk1pY3Jvc29mdCBFZGdlIiwiMTA3LjAuMTQxOC4zNSJdLFsiQ2hyb21pdW0iLCIxMDcuMC41MzA0LjkwIl0sWyJOb3Q9QT9CcmFuZCIsIjI0LjAuMC4wIl1dLGZhbHNlXQ..&dt=1668135080337&bpp=1&bdt=369&idt=250&shv=r20221109&mjsv=m202211020101&ptt=9&saldr=aa&abxe=1&prev_fmts=0x0&nras=1&correlator=727332393980&frm=20&pv=1&ga_vid=245728219.1668135081&ga_sid=1668135081&ga_hid=378204895&ga_fc=1&u_tz=-300&u_his=2&u_h=752&u_w=1336&u_ah=710&u_aw=1336&u_cd=24&u_sd=1.797&dmc=4&adx=43&ady=63&biw=1056&bih=486&scr_x=0&scr_y=0&eid=42531705%2C31070762%2C44770880%2C44775017&oid=2&pvsid=2695938539284631&tmod=462957014&wsm=1&uas=0&nvt=1&ref=https%3A%2F%2Fwww.bing.com%2F&eae=0&fc=1920&brdim=0%2C0%2C0%2C0%2C1336%2C0%2C1336%2C710%2C1069%2C486&vis=1&rsz=%7C%7CeE%7C&abl=CS&pfx=0&fu=0&bc=31&ifi=2&uci=a!2&fsb=1&xpc=D7y9tiR5Kb&p=https%3A//www.worldometers.info&dtd=258

COVID-19 CORONAVIRUS / DEATH RATE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coronavirus-death-rate/

UPDATES – Graphs – Countries – Death Rate – Incubation – Age – Symptoms

Coronavirus (COVID-19) Mortality Rate

Last updated: May 14, 22:00 GMT

See also: Death Rate by Age and Sex of COVID-19 patients

Introduction

When calculating the mortality rate, we need:

  1. The number of actual cases. We need to know the number of actual cases (not merely the reported ones, which are typically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the actual ones) that have already had an outcome (positive or negative: recovery or death), not the current cases that still have to resolve (the case sample shall contain zero active cases and include only “closed” cases).
  2. The number of actual deaths related to the closed cases examined above.

Considering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are asymptomatic (or present with very mild symptoms) and that testing has not been performed on the entire population, only a fraction of the SARS-CoV-2 infected population is detected, confirmed through a laboratory test, and officially reported as a COVID-19 case. The number of actual cases is therefore estimated to be at several multiples above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ases. The number of deaths also tends to be underestimated, as some patients are not hospitalized and not tested.

If we base our calculation (deaths / cases) on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ases (rather than on the actual ones), we will greatly overestimate the fatality rate.

Fatality Rate based on New York City Actual Cases and Deaths

Worldometer has analyzed the data provided by New York City, the New York State antibody study, and the excess deaths analysis by the CDC. Combining these 3 sources together we can derive the most accurate estimate to date on the mortality rate for COVID-19, as well as the mortality rate by age group and underlying condition. These findings can be valid for New York City and not necessarily for other places (suburban or rural areas, other countries, etc.), but they represent the best estimates to date given the co-occurrence of these 3 studies.

Actual Cases (1.7 million: 10 times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New York State conducted an antibody testing study [source], showing that 12.3%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state had COVID-19 antibodies as of May 1, 2020. The survey developed a baseline infection rate by testing 15,103 people at grocery stores and community centers across the state over the preceding two weeks. The study provides a breakdown by county, race (White 7%, Asian 11.1%, multi/none/other 14.4%, Black 17.4%, Latino/Hispanic 25.4%), and age, among other variables. 19.9% of the population of New York City had COVID-19 antibod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8,398,748 people in NYC [source], this percentage would indicate that 1,671,351 people had been infected with SARS-CoV-2 and had recovered as of May 1 in New York City.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reported as of May 1 by New York City was 166,883 [source], more than 10 times less.

Actual Deaths (23,000: almost twice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deaths)

As of May 1, New York City reported 13,156 confirmed deaths and 5,126 probable deaths (deaths with COVID-19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 but no laboratory test performed), for a total of 18,282 deaths [source]. The CDC on May 11 released its “Preliminary Estimate of Excess Mortality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 New York City, March 11–May 2, 2020” [source] in which it calculated an estimate of actual COVID-19 deaths in NYC by analyzing the “excess deaths” (defined as “the number of deaths above expected seasonal baseline levels, regardless of the reported cause of death”) and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confirmed and probable deaths reported by the city, there were an estimated 5,293 more deaths to be attributed. After adjusting for the previous day (May 1), we get 5,148 additional deaths, for a total of actual deaths of 13,156 confirmed + 5,126 probable + 5,148 additional excess deaths calculated by CDC = 23,430 actual COVID-19 deaths as of May 1, 2020 in New York City.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23k / 1.7M = 1.4% IFR)

Actual Cases with an outcome as of May 1 = estimated actual recovered (1,671,351) + estimated actual deaths (23,430) = 1,694,781.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IFR) = Deaths / Cases = 23,430 / 1,694,781 = 1.4% (1.4%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SARS-CoV-2 have a fatal outcome, while 98.6% recover).

Mortality Rate (23k / 8.4M = 0.28% CMR to date) and Probability of Dying

As of May 1, 23,430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have died out of a total population of 8,398,748 in New York City. This corresponds to a 0.28% crude mortality rate to date, or 279 deaths per 100,000 population, or 1 death every 358 people. Note that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as more infections and deaths occur (see notes under the paragraph “Herd Immunity” below for details).

Mortality Rate by Age

See also: Death Rate by Age and Sex of COVID-19 patients

When analyzing the breakdown of deaths by age and condition [source], we can observe how, out of 15,230 confirmed deaths in New York City up to May 12, only 690 (4.5% of all deaths) occurred in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65 who did not have an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 (or for which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y had or did not have an underlying condition).

Underlying illnesses include Diabetes, Lung Disease, Cancer, Immunodeficiency,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Asthma, Kidney Disease, GI/Liver Disease, and Obesity [source]

Under 65-year-old (0.09% CMR to date)

85.9% of the population (7,214,525 people out of 8,398,748) in New York City is under 65 years old according to the US Census Bureau, which indicates the percent of persons 65 years old and over in New York City as being 14.1% [source].

We don’t know what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in this age group has an underlying condition, so at this time we are not able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fatality rate for the under 65 years old and healthy.

But we can calculate it for the entire population under 65 years old (both healthy and unhealthy): with 6,188 deaths (26% of the total deaths in all age groups) occurring in this age group, of which 5,498 deaths (89%) in patients with a known underlying condition,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 to date will correspond to 6,188 / 7,214,525 = 0.09% CMR, or 86 deaths per 100,000 population (compared to 0.28% and 279 deaths per 100,000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o far there has been 1 death every 1,166 people under 65 years old (compared to 1 death every 358 peopl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89% of the times, the person who died had one or more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

NOTE: We are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additional data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estimates by age group.

Herd Immunity and final Crude Mortality Rate

Crude mortality rate is not really applicable during an ongoing epidemic.

And to reach herd immunity for COVID-19 and effectively end the epidemic, approximately two thirds (67%) of the population would need to be infected. As of May 1, New York City is at 20%, based on the antibody study findings.

Therefore,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 has the potential to more than triple from our current estimate, reaching close to 1,000 deaths per 100,000 population (1% CMR), and close to 300 per 100,000 (0.3% CMR) in the population under 65 years old, with 89% of these deaths (267 out of 300) occurring in people with a known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 (including obesity).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Initial Estimates


一位不该被忘却的中医大师——孙振寰

岐黄2021 2021-12-27 投诉

阅读数:1125

​​一位不该被忘却的中医大师——孙振寰大夫

          ——孙路平先生《医道》读后

                                            作者  闫荃生

    现在的百度搜索,被称为万能工具。然而当你输入“孙振寰”一词时,却找不到你想得到的结果,不由地会让人怅然若失。

    虽说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有无数的东西永远地沉没到了时光的深处,但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该被忘却的,尤其是不该被忘却得这样迅疾。——比如说国医圣手、旷世奇才孙振寰大夫!

    1957 年 7 月 5 日晚,毛泽东主席在杭州西湖的刘庄别墅会见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闲谈之中毛泽东发现米高扬动作迟缓,行动吃力,便询问其原因。米高扬讲述了自己的患病情况,并且说在苏联治疗了很久,效果也不明显。毛主席告诉他:中华的医学博大精深,你可以试试针灸。我介绍给你一位很好的中医针灸大夫,他就是北京的孙振寰,你去北京之后,跟恩来同志讲,他会安排你的治疗。

    1958 年 7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在这两首诗的小引里说:“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吸血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早在 1956 年,卫生部就成立了江南防治吸血虫中西医防治组,孙振寰是这个工作组的主要成员。关于吸血虫病的严重危害性,毛泽东主席说,就吸血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吸血虫(见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第三卷)。从毛主席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卫生部这个工作组的责任有多重,每一个专家的医术有多权威,在消灭吸血虫病中的功绩和贡献有多大。

    1969 年 3 月 21 日,正在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病的孙振寰被紧急召回北京。在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总理向孙振寰详细询问了胡志明主席的病情。孙振寰直言相告:处露至,大限日。恐罄其全力,最多五个月有余。果然,在当年的 9 月 2 日,即处暑节后10天,白露节前6天,胡志明主席终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这一天是越南的国庆节。在过去的10年里,孙振寰每年至少一次去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病。

    孙振寰者何许人也,竟然被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熟知和看重?简而言之,孙振寰大夫1958年至1972年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工作,1948 年至 1971 年为数十名中央领导从事医疗服务。

    孙振寰大夫于 1920 年出生于北平东四牌楼弓箭大院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全家靠父亲经营一家小茶馆维持生计。他十二三岁时就在一个老中医开设的中医馆里当学徒。学徒期间,他一方面潜心接受师傅的耳提面命和口传心授,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钻研各种佶屈深奥的中医典籍,靠着自己惊人的学习毅力和超常的天赋异禀,在学徒期的两三年里,虽然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却在辨证施治方面有了老中医的成熟与老道,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当时京城里许多知名的老中医。由于师傅认为自己无法再给予徒弟更多的东西,就让他另寻高门。从此孙振寰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医的道路,以自己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高明的医术,几十年里,他巡诊过苏联、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许多国家,诊治了无数的疑难杂症,挽救了无数濒危的生命,创造了数不清的医疗奇迹,抽尽心丝悬壶济世,书写了一个国医圣手独步天下的人生传奇。

    孙振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书写了几百万字的心得笔记,记录了一百多种疾病的诊疗医案和经验汇编,撰写了《经络学说概述》《奇经八脉论述》《针灸心悟》《中医疾病总论》和《中医对传染病论治》等著作,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医学后进。

    孙振寰大夫治疗每一个病人,都会全神贯注,倾尽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一个病人针灸,都是气功和针术并用,通过自己的手指,把平时练就的真气导入到病人体内,每每使得自己阳气大为损耗而精疲力竭。按照中医的说法,他用自己的真气和医术延续了病人的生命,而使得自己的阳寿大为减损。孙振寰大夫在 52 岁的年富力强之时,突发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倒下在人生的中途。一生之中,他救治和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却没有能在危难之时救治自己,不由得让人感慨造化弄人。

    五十年前,一代国医大师孙振寰大夫像天空中的一束烟花那样,灿烂过后就寂然消失于苍茫人世。虽然他救治过的那些人还活着,虽然他的那些笔记和著作还在,虽然他的医疗传奇还偶尔在个别当事人的口中流传,网络上也还能间接地搜罗到关于他的一些蛛丝马迹,毕竟在时间的无情稀释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稀薄了。

    好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退休之后的孙振寰大夫之四子孙路平先生,用几年的时间整理研究父亲留下的笔记和著作,访问健在的长辈和当事人,在记忆中搜寻、复原父亲在世时自己亲历的点点滴滴,查找和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倾注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深情和对中华医学的无限热爱,完成了这部煌煌数十万言的大作《医道》。由孙路平先生的《医道》始,一个个业已消失的生命和故事,又重新回到人间鲜活了起来——孙振寰大夫在酒泉之下应该会为此而感到欣慰吧。

    孙路平先生《医道》一书的写作宗旨,在“写在前面的话里”用短短几句话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就是“真实地反映父亲践行医道,再现老人家道行一生曾受众万千,传流百世于辉煌乾坤的足迹。”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根源,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一个医者一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就是遵从和追求医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具体到医学领域,就是从医之道。医之道,同样幽远难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振寰大夫一生的从医实践,就是在追寻医道的道路上,矢志不移,坚韧不拔,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达到了一个现代医者的最高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孙振寰认为,医道就是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和高明的医术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而以医德最为重要。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振寰的眼里,只要有求医者走到他的诊所,无论贫贱富贵,都一律是他的病人。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大夫,就要有父母之心,病人有没有钱都要医治。几十年来,他胸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所有的病人,坚持自己的诊断结果,表明自己的明确态度,斩钉截铁,毫不优柔寡断,毫不委屈顺从;他同时又嫉恶如仇,对飞扬跋扈者和嚣张蛮横者,坚决给与冷眼和蔑视,体现了他做为一个身怀绝技的医者的傲然风骨。

    孙路平先生做为一代国医大师的后人,对中华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满腔的热爱,对中医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忧思,同时对中医在治疗疾病、养身保健中体现出的独特优势充满了自信。《医道》中写道,中医这个名称,是与西医相比较而才有了的一个叫法,中国的传统医术不叫中医,而叫岐黄、青囊、杏林、橘井、大夫和郎中等等,——如此琳琅满目的称呼,真叫人耳目一新。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蚕食是全方位的,当然中医也无法幸免。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了,它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要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西医西药欲与在中华大地上倾城掠地,必然要使尽手段甚至不择手段来围攻和诋毁中医。除了外国资本的险恶用心,国内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名流,把中医和封建迷信划了等号,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把洗澡水和洗澡盆子里的婴儿一起倒掉。在孙振寰刚刚从医的那个年代,反对中医最有名的要数鲁迅、胡适和梁启超等。鲁迅先生反对中医情有可原,因为他的父亲常年患病却没有遇到一个好医生,甚至有一个医生开出一位药引子是“原配的小蟋蟀一对”,这样荒唐和离奇的事情,不能不让鲁迅怀疑和反感。而梁启超先生,因为尿血被协和医院误割掉了肾脏,还坚持说中医不好西医好,真可谓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舍命赞西医的“铁粉”。尽管中医做为一个几千年的事实和伟大的存在,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诋毁、蔑视和反对中医的声音仍然存在,一个时期甚至嚣张到不把中医彻底打倒誓不罢休的程度。好在中医自身的强大会让事实说话。从国家层面讲,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医学的法规和政策,在民间层面,中国广大的老百姓对中医有本能的亲近,从中医本身讲,它在慢性病和疫病的治疗,在强身健体、疾病预防和保健方面,有西医不可替代和比拟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像孙振寰大夫一样的一大批中医医师,他们用精道的医术和业绩,证明了中医的神奇奥妙和博大精深。

    《医道》一书从孙振寰大夫学徒出道写起,一直写到孙振寰大夫去世,前后跨越新旧两个社会三十多年的时光。但本书并没有平铺直叙,也没有呆板地堆积资料和数据,而是选取了孙振寰大夫在从医的一生中发生的十几个精彩故事,来表现孙振寰大夫的医道。这些故事把你引到了群山万壑之中,环环相扣,曲径通幽,一个高峰过后是另一个更高的高峰,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不是在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一台功能强大的录音和录像设备,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理活动,都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出来。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一颗颗奇异而闪烁着瑰丽光泽的珍珠项链。《医道》一书,让人们看到了孙振寰大夫医德的高尚,医技的高超,医术的高明,鲜明地展示了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神奇和无穷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学习中医、相信中医、传承和光大中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医是一座远远未被认识和开发的富矿,很好地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就能够为我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道》不是一部小说,但胜似一部精彩的小说。生活比想象更精彩,从《医道》可以得知。他描写孙振寰大夫治病,像弹琴,铮铮淙淙;像起舞,翩翩婉婉;像弈棋,娴娴静静;像赋诗,吟吟哦哦;像魔术,隐隐绰绰;更像是斗法,幻幻奇奇。

    在民国时期,北平有位旧军人世家的一位年轻军官,因为长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和生活,早早地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每天在轮椅上生活且病情还在恶化,多年来一直在寻医问药,但国内顶级的协和医院的专家,以及德国的专家都一直在摇头,一致坚持认为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治疗方法就是截肢。巧遇孙振寰大夫之后,孙大夫在国内外专家的冷眼和家人毫不信任的目光之中,恁是用中医的多种手段,短短十几天就让这位军人站立了起来,不到半年时间就完全恢复了健康。孙振寰所用的方法之一是药浴。在四合院中垒起了一个大灶台,上面放上一口大锅,锅中装满了水,然后在锅上架了一个桑木的大木桶,木桶中同样装满了水。孙振寰将几味药材投放到木桶之中,就吩咐人用大火将锅中的水烧开。随后,孙振寰示意将病人抬了出来,用太乙神针法度入真气为他针灸了一番,又用艾灸法做了一番雷火灸,试了试水温,才让人将病人放入大锅上的木桶之中。木桶之中的药液与病人的脖子相齐。随着大锅内水的沸腾,木桶上氤氲着白蒙蒙的水汽。木桶中的水温在升高,似乎到了人类承受的极限。围观的人们有的在惊呼,有的在指责,有的在怒吼,有的在嚎哭,有的在谩骂孙振寰杀人,但守在大锅旁边的孙振寰镇静得犹如一个铁人,眼看着病人就要昏迷了过去,才把病人从木桶中弄了出来。接着,孙振寰又给病人针灸了几个穴位,病人的腿在麻木了几年之后,忽然就有了知觉,甚至能抬了起来。

    针灸这种传统的医法,常常能展示出快速而奇特的疗效,而我本人就是针灸的受益者。大概在我十岁的时候,三天两头闹牙疼,我自己痛苦不堪,母亲也一筹莫展。有一天她决定带我去一个本家老中医那里试试。这位老中医是我的爷爷辈,但他当时是斗争对象,一听到他的名字,我就心生恐惧。到了他家以后,简单询问了一下病情,他就拿出几根银针扎在我双手的合谷穴上,针刺的那一瞬间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一边用双手交替着捻转提按银针,一边问我是疼是困还是麻。也就一会儿工夫,我的牙就不疼了。而且从那之后,我的牙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像当初那样疼过。

    1965 年 3 月,有一位香港的富商来到了孙振寰所在的中医研究院内科诊室。病人是因为头疼而来看医生的,身边还跟着他的韩国籍的贴身保健医生。这位韩医自信满满,根本看不起任何一位中国医生。孙振寰在这位医生的蔑视和敌意之下,只是给这位郑姓的港商把了五分钟的脉搏,就确定他患的是脑瘤。病人家属和韩医一千个不相信,但在后来的仪器检查下,不得不承认这个冷酷的事实。病情确定后,孙振寰认为病人不适合手术。果然,在开颅手术进行到一半时,病人出现了危急状况,脑瘤没有得到摘除,而不得不终止了手术。最后,他们又返回来找孙振寰治疗。孙振寰竟然用神秘而神奇的祝由术,通过一种类似于意念的指诀,在大半个时辰了,就让病人头颅里的一个胶质瘤化作一个影子,悄无声息地就消失了。

    1966 年 11 月下旬,正在中医研究院后院烧锅炉的孙振寰被一辆军车紧急接送到中南海西花厅为周总理出诊。总理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睡眠不足,劳累过度,思绪繁杂,导致脾胃不和,使得气上冲胸,嗝逆不止。发病当天,从早晨到晚上,他的保健医生用了很多办法,累得满头大汗,却没有一点儿效果。总理考虑到第二天要会见外宾,就只好连夜把孙振寰召来。穿着一身脏兮兮的工作服的孙振寰先是为总理把了脉,然后用指针法为总理治疗。不知不觉间二十多分钟过去,人们惊奇地发现总理的嗝逆已经止住了。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有极高天赋的孙振寰也是这样。

    《医道》里多次写道孙振寰求知若渴的场面。他每天除了学医看病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泡在了图书馆里。看书之外,不是练习针灸手法,就是练习气功。到北平的旧书摊上淘书,是他最上瘾的一件事情。他在图书馆里看书,是去的最早的一个,也是走的最晚的一个。凡是能够找到的医学典籍,孙振寰就要刻苦研读,非要达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程度才要放手。他每天在图书馆如此用功,被同样在图书馆看书的另一个有心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是即将就任北平市卫生局长的谢振平,谢先生。随后不久,谢先生推荐他考取北平国医院学习深造,这进一步开阔了他的眼界,极大地夯实了他的国医学基础。

    学习针灸,孙振寰悟出了三阶练习方法:第一阶,刺通硬物。先用五厘米的桐木板以二号针用捻针法刺通之,再逐渐加厚。随后改为更硬的木头,直到能够刺通棋盘为止。第二阶,刺通漂浮物。用盆盛满水,投入茄子、黄瓜等果蔬,然后用针刺之,而不使水溢出盆外。第三阶,刺通生物。用针刺生物,如正在睡眠的猫狗等,针刺之而不使之惊醒,还有窗户纸之外的苍蝇,针刺透其脊而使其不觉。只有练出此三阶的基本功,才能使得针刺在人的身上而没有痛感。经过了半年多的苦练,最难练习的第三阶,孙振寰奇迹般地成功了:用针刺街坊家的大黄猫,大黄猫始终在呼呼大睡,用针刺窗纸外的苍蝇,苍蝇竟然不飞。

    练习指法是一个方面,孙振寰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悟道上。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心法》《御气施针法》《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医宗金鉴》等更多的说不上名字的医学典籍,只要他看到的,就要悬梁刺股般地刻苦攻读。

    《医道》一书告诉我们,孙振寰大夫是一位在国际上传播中华友谊的使者,中华医学和他的高超医术是其中重要的媒介。孙振寰在受毛泽东主席的推荐后,很快在北京为米高扬治好了折磨他几十年的慢性病,随后,在卫生部的安排下,孙振寰参加针灸专家代表团,到苏联讲学,开展中苏间的医疗学术交流。在 1959 到 1969 的十年间,孙振寰大夫每年至少一次到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病。1961 年应吴奈温主席的请求,孙振寰到缅甸为其治病,第二年又去了一次。1963 年,柬埔寨王国的王太后患病,在法国医生治疗四个月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孙振寰大夫被安排去为王太后治病。期间还顺便治好了王室成员梅耶夫妇一个人的坠堕伤和一个人的男科病。

    《医道》一书,对孙振寰大夫的傲然风骨,通过生动的事实,做了多侧面和多方位的反映。

    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报复,孙振寰一眼就看穿了这是竞争对手雇佣“医闹”,使用假死的诡计,一方面讹诈钱财,一方面败坏他的名声。随即保护现场而果断报警,当着警察的面,指出了对方使用的是什么伎俩,最终弄得他们“赔了夫人又折兵”。

    面对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的侦缉队人员,孙振寰毫不畏惧,不卑不亢,以自己的胆略和医术,让他们欲怒不能、欲罢不能,把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

    面对一位老首长的孙子在自己面前的恣肆蛮横、颐指气使,孙振寰默不作声地推掉了治疗,直到这个傲慢的“王孙”三次登门邀请,做出诚恳的道歉直至下跪,孙振寰才答应他再次出诊为他爷爷看病。

    在赴苏联讲学期间,面对一个苏联专家对中华医学和孙振寰医技的怀疑与责难,他不动声色地运用自己平时练就的高超气功功夫,把对方手里正端着的一杯热气腾腾咖啡,不知不觉就从手中突出上浮到了那个刁难者的头上,嘴里才说着“抱歉,我的气功功夫还没有练到家”,那杯咖啡就不偏不倚地倾倒在了那个家伙的头顶上。

    《医道》在书写孙振寰大夫的治病过程中,还实录了很多的诊疗穴位,诊疗流程,诊疗验方,这事实上等同于一场又一场的现场教学,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学医者,都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或许是害怕把本书写得窄小、枯燥、平淡,作者在书中貌似无意其实是巧妙地从正文中忽然宕开,穿插进来一些闲笔,比如写“中医废止案”全过程的始末,写北京城里四合院的房屋结构,写药碾子、药戥子的形制与规格,写带着徒弟趁兴去品尝老北平的名吃“白魁”(其实是一种清真烧羊肉),等等。这样的闲笔,知识性与趣味性交融,即拓展了作品的宽度,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医道》一书在谋篇布局、情节设计、故事讲述、悬念制造、氛围烘托、人物刻画、正写侧写、化入淡出、时空穿越等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上,都十分娴熟老练,有如庖丁解牛、轮扁削木。在文字的处理、材料的选用和情节衔接与过渡上,就像他的焊接技术那样美妙高超,看不出丝毫的迟疑和胆怯,更看不出他是一个业余作者。

    《医道》一书的写作初衷,是作者为其先父的从医生涯作传,不至于让几百万字的笔记化为尘土,不至于让其先父的辉煌业绩湮没于时光。但怀念一个杰出的中医大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使之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却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私事、家事,而是大家的事,全社会的事,全民族的事,全体炎黄子孙的事。

    开卷有益。

    《医道》可以开阔你的眼界,见识中华医学的汪洋大海,见识中医领域的英豪俊杰;可以拓展你的知识,尤其是关于中医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望闻问切;可以改变你的认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一贯认为中医仅仅在治疗一些伤风感冒或慢性病上有一些疗效,且效果尚不确切。书中许许多多真实的事例告诉你,中医可以治大病,治急诊,包括西医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可以更新你的观念。所有一切关于中医是落后的、过时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说中医落后、过时,一种源于无知,一种源于偏见,一种源于恶意。中医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岁月,始终在护佑着炎黄子孙的生命健康,她的体系博大精深,至今难于尽窥其堂奥。比如经络学说,比如针灸和艾灸的原理,比如放血法等等。西医是科学,是靠仪器和指标说话的科学,是分科的、断离的科学,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中医是另一种科学,是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是现有的科学手段还不能够完全解释和说明的科学,是强调以强身健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为主,是强调调息养气、意念统领、顺应自然界四季和昼夜变化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如果说西医是一条江河的话,中医就是一座高山, 江河永世奔流,高山万古耸峙。江河与高山相互映照,互为风景,福佑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对中医的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对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创新创造力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心,我们就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创出中华传统医学在新时代里的新局面、新境界!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上帝造不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医道》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比如有些章节显得拖沓,有些章节显得与全书的体例不甚相符,个别观点和认识尚存在偏颇之处,有些微幽玄妙的描写读者难以接受和认同,在校对上也存在多处明显的错讹等等,但这些均在商榷之列,均可进一步缮改。

    白璧微瑕。

    《医道》一书,谁读谁受益。

                   2021 年 9 月 15 日星期三

注:

闫荃生先生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曾在首钢长治钢铁公司担任职教中心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2018 年退休。​​​​

苏州最早的精神病院

(Gengsheng Hospital) https://ijs.ifeng.com/5943773/news.shtml?&back

https://ijs.ifeng.com/5943773/news.shtml?&back

2017-08-25 

1899年,齐门外洋泾塘苏州福音医院,从左至右依次为:女病房、医生宿舍、行政楼(医院大门)、男病房、学校

苏州福音医院附设的精神病院是苏州最早的精神病院,它与当时广州、北京的精神病院齐名。这三家精神病院的创立,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精神医学历史的序幕,被载入中国精神医学发展史史册。

惠更生(J·R·Wilkinson,1862-1935)是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医生、苏州福音医院的主要创建者和首任院长。1895年1月,惠更生携妻子和三个幼小的孩子抵达苏州,开始了在苏州四十年的传教和医疗工作。

最早收治精神病人的福音医院 光绪二十一年(1895)美国长老会教士戴维斯与美籍医生惠更生在齐门外洋泾塘创办福音医院,该院所设精神科乃苏州最早收治精神病人的地方。图为惠更生与其培训的中国学生。

惠更生和家人一开始住在谢衙前长老会传教士戴维斯的家中,并且在那里布道行医。戴维斯在北卡罗莱纳州戴维森学院的老师布莱克教授将一生积蓄交给戴维斯,希望在中国创办一所既治疗身体疾病,又能给心灵带来安宁的基督教医院。美国南长老会委派惠更生、戴维斯、帕克斯顿在苏州创办这样的医院。

1896年,戴维斯将天后宫及谢衙前教会产业出让给浸礼会。后又与惠更生、帕克斯顿在齐门外洋泾塘买地40余亩,在那里建造医院。

1897年秋,医生宿舍楼建造完成。戴维斯、惠更生等从谢衙前搬到齐门外洋泾塘的新住所,在新址上惠更生开始诊疗工作。这一年,被作为苏州福音医院创建的开始年。

1898年9月,苏州福音医院建筑竣工,正式开始收治病人。医院设内、外科和精神科。对于这家洋人开办的医院,当时很多中国人心存疑虑,甚至一时谣言四起,说在医院里有口大缸,专用来烹煮食人。附近的村民非常害怕。后来,几个无钱治病的男病人,经过惠更生的外科手术治疗,解除了病痛,加之外国医生、护士热诚周到的服务,人们的疑虑才开始消除。

苏州福音医院收治的第一个精神病人,是由长老会传教士杜步西的夫人送到医院的。这是一位女病人,不时发出大笑,有时会爬到阳台上面,又纵身跳下。当时男病人还愿意到医院就医,女病人根本不会去找外国医生看病。病人的丈夫焦虑不安,准备专门请一个护士来日夜守护患病的妻子。院长惠更生表示,只要愿意送病人来医院治疗,他将会尽一切力量来救治。这位女病人在医院得到了治疗,后出院回家。1899年,包括这位女精神病人在内,共有四位精神病人在医院治疗。

由于精神病人在医院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治疗,前来求治者日益增多。为建造专门病房,惠更生多方募捐筹款。据1903年4月的英文报《基督教观察者》报道,惠更生向他的中国朋友募捐了1500大洋。一天,江苏巡抚派人给苏州福音医院送去一个精神病人。病人治愈回家后,巡抚给医院送去了500大洋支票。1906年,惠更生又在上海《万国公报》刊登“苏州福音医院拟建医疯院”募捐书。经过多年努力,1915年苏州福音医院已建成了疯癫病房。

1917年,院长任期届满的惠更生回美国休假。两年后回到苏州,在四摆渡(今广济医院院址)又创建了一所医院,取名更生医院。因此,他被称为“一个人创办了两所医院”的传教士医生。

1916年,美籍传教士医生荣梅生(Mason·P·Young,1887-1960)就任苏州福音医院第二任院长。

鉴于广州、北京所建的精神病院服务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教会对苏州福音医院附设的精神病院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发展目标,即建成一个服务于中国中部广大区域的精神病院,这一区域包括7至8个省,人口1.25亿。计划实现这一目标需用地90到120亩,资金4万美元。

荣梅生在任院长期间,苏州福音医院附设精神病院发展迅速。1934年,精神病床位数达200个,收治精神病人343人,病人来源覆盖17个省,治疗结果是:治愈87人,改善179人,未改善68人,死亡9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治疗方法上,医院采用当时先进的发热疗法。同时,采用日光浴等辅助措施。为给病人增加娱乐,医院还为病人购买了一台无线电收音机。

当时,不仅各地的求治病人纷至沓来,而且不少学校把苏州的精神病院作为参观学习的课堂。例如,1929年5月,东吴法科的同学在张元枚教授带领下,到医院听变态学讲演。1930年11月,心理学家张耀翔带领国立暨南大学心理学系三年级同学,到医院听医生介绍精神病人的致病原因。

1937年,苏州福音医院遭日军破坏停办。

百年前,苏州就有了近代的“方舱” 

2022-04-17 18:00 https://www.sohu.com/a/538742190_486911

全文共4240字 | 阅读需9分钟

说起从1911年至1949年,那时长38年的“民国时代”,许多历史爱好者们想到的,常是优雅动人的“民国风情”,比如那穿着白西装红旗坡来来往往的男女,那花园洋房里小资情调的动人生活,甚至,还有十里洋场上各种灯红酒绿的繁华喧嚣。但是,就是在这些“风情”画卷下,却也深藏着一段并不遥远,更触目惊心的历史记忆:那几乎“无年不疫”,肆虐整个民国时代的瘟疫灾害。

破坏力空前的瘟疫

民国时期的瘟疫有多恐怖?河南福建广东等省的民国地方志里,都常有“无年不疫”的形容。就连丰富多彩的民国小说里,都常见对瘟疫的虐心描绘。

比如方光焘的《疟疾》,就讲了一个身患疟疾无钱医治的农村妇女,“避疫”时遭受的病痛折磨。鲁彦的小说《岔路》了,也还原了“毁灭了无数的生命”的鼠疫,肆虐乡间且引发农村械斗的惨景。还有沈从文《泥途》里的,贫民窟常年流行的天花。徐疾的《兴文乡疫政即景》里,那叫川南乡民们谈之色变的“麻脚瘟”。字里行间,尽是瘟疫带来的死亡与恐慌。比起那风雅的“民国风情”,仿佛两个世界。

而以学者张泰山的估算,民国时代里,仅看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等“法定传染病”带来的瘟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疫灾”就有59次,许多没有被列为“法定传染病”的瘟疫,其损失还没有被记入在内。比如1928年湖南“黄肿症”瘟疫,死亡多达3万人,1931年青海“牛羊传染”导致的瘟疫,全年造成了26万人死亡。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曾对南京北平上海等大城市进行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这些医疗条件较好的大城市,瘟疫造成的死亡率就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尤其严重的是,虽说民国政府的统计里,有了“法定传染病”一说,但民国时期肆虐的瘟疫种类,却远比“法定传染病”多得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35种法定疫病里,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民国时代肆虐过,比如“伤寒”“白喉”“黑热病”“猩红热”“回归热”等疾病,都是民国时代谈之色变的“病魔”。而且经常是一种传染病刚刚过去,另一种疫病又紧接着爆发,让人防不胜防。

如此反复肆虐下,民国时期瘟疫带来的伤亡,早已远远超过了“法定传染病”的账面数字。以胡红梅《民国公共卫生体系与疫灾的互动》一文里的估算,民国瘟疫带来的死亡人数,可以占到当时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在中国灾害史上,这是让人极度痛心的一页。

苏州时疫医院的发展概况

就整个江南地区看,清代以来,虽然国家在疫病救治方面缺乏制度性建设,但社会力量却相当活跃,医疗资源也较为充裕,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府行政能力的不足和国家在民生政策上的缺陷。民国时期,苏州地区在疫病防治方面总体上也延续这种格局,一些民间社团倾注心力,积极参与疫病防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苏州公共卫生建设。在这其中,时疫医院扮演了重要角色。

所谓时疫医院,是每逢时疫到来而临时开设的时疫救治医院,有点像现在的“方舱医院”,它以避免疫者“菌集而居”所带来的交叉感染为目的,大多根据霍乱等时疫暴发的季节性,在每年夏季开设三四个月左右,它们形式灵活多样、地域分布广泛,弥补了官方救治医院少而分布不匀的问题,在苏州时疫救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正门》,《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2年第7期,第1页

清末民初苏州的卫生防疫统归警察局管理,1930年归吴县公安局第二科办理,抗战胜利后改由卫生院统管。民国以前,疫病流行,主要仰赖善堂之类得慈善机构施诊给药。辛亥革命后,由政府出面,地方热心公益人士、教会、红十字会募损集资,聘用医护人员,租赁会馆、文庙、义庄等闲置房屋,组织临时时疫医院展开救治。

苏州最早的时疫医院出现在民国8年也就是1919年。这年夏天,吴县霍乱流行,苏州警察厅、苏州公益事务所和吴县商会都开设临时的时疫医院。苏州警察厅在苏州城内穿心街设临时时疫医院,由美国传教士惠更生负责主持。10天内就诊治病人273人,不及医治而死亡者6人。10月2日临时医院关闭。

民国时期的医务工作者

1922 年夏,苏城霍乱流行,患者众多。8月,苏州城内开办一时疫医院,从上海延骋专科医士2人来苏施治。

1925年,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设时疫医院2处,分院6处,光福、东山、黄埭、木渎、甪直均设临时时疫医院。此后,每逢疫病流行之年,在疫区均设临时时疫医院,办院时间长短、规模大小,视疫情而定。经费以地方筹集为主,政府略给补贴。

1926年,吴门大疫,先是流行“烂喉痧”(猩红热),继之便是霍乱大流行。时疫从 6 月上旬 开始,7月下旬疫情加重,日均因疫病致死人数达一百二三十人,至9月后渐趋结束,前后共持续4个月之久,疫情相当严重。吴县红十字会循例筹设临时时疫医院3处,其中一处设于今长洲路的旧长洲县署内,由陈鲁珍任院长,开诊一周诊治时疫病人1000余人。另一处在城外四摆渡铁房子内,于7月10日开诊。由于疫情甚于以往,吴县红十字会新添设第二临时时疫医院,到10月中下旬随着疫情解除,时疫医院相继关闭。

《新闻报》1928年7月12日相关报道

1929年7月,苏州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委员会筹设2所临时时疫医院。1930年7月,吴县县政会议决定在拙政园及宁波会馆设2所时疫医院。1932年6月,县府设3所临时时疫医院,南区附于博习医院及西小桥吴家祠堂。

1934年7月,公安局按例呈准筹设时疫医院3所。以后两年,每至夏季,县府援照成案,仍设临时时疫医院3所,其中第二时疫医院附于博习医院。至1937年夏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局紧张,防疫工作已无人过问。

1946年,吴县卫生院主办临时时疫医院1所,院址在沧浪亭(原县立医院旧址),治疗经费全靠各界募捐。2个月共收容霍乱病人226人,死亡25人。

《新闻报》1946年6月15日相关报道

1947年,吴县卫生院主办临时时疫医院1所,院址设在三元坊孔庙内,由余志华兼任院长。3个月共治疗真性霍乱62人,死亡3人。

苏州时疫医院的特点和成效

1949年以前,苏州没有固定的传染病防治医院,陆续开办的时疫医院都是临时的,有季节性的,医院院址都是短期租赁三四个月。苏州时疫医院有以下几个特点:

开办主体的多元化。1919年最早开设的时疫医院,分别由苏州警察厅、苏州公益事务所和吴县商会作为开办主体,到了1925年,红十字会成为开办主角。而热心士商也在防疫抗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积极捐助或自行开办时疫医院。1922年夏,旅沪富商东山人金锡之在东山创办时疫医院。开办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了经费来源的多渠道。除了政府有限的补贴之外,更多的是向社会各界募集和富商的捐赠。盛泽时疫送诊所的开办费除红十字会拨助银元500块外,其余由市董事会、商会劝募。1930年吴县开设的2所时疫医院,政府拨款各500元,不足之数,由医院自行解决。1932年月,吴县开设的3所临时时疫医院,经费由防疫经济委员会募集。

治疫方式的先进性。以往的疫病防治主要是慈善机构的施诊给药,时疫医院延请经验丰富的中、西医生,采用生理食盐水静脉注射,注射防疫针等现代治疗手段,同时赠送十滴水、痧药水,取得一定疗效,减轻了病人痛苦,降低了死亡率。这也表明民间时疫防治事业从慈善组织中独立出来。

收费方式的公益性。时疫医院开办经费有限。为了维持医院的运转,有的医院收取一定的治疗费用,有的则完全免费。1926年吴县红十字会设立的时疫医院向病人收取号金银元6枚,而同期开办的第二临时时疫医院,收费方面则是富有者照章收费,贫苦平民送诊给药。盛泽镇的时疫送诊所明确:里中无论贫富,均可到所诊治,免收挂号医药费。陆墓区公所设立的临时防疫所,为患者注射防疫针及送痧药水等,概不取费。而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大多为义务职,彰显了时疫医院的慈善性。

民国时期的防疫注射

城乡分布的网格化。苏州时疫医院的分布,不局限于苏州城区,县城和重点乡镇也开办不同形式的时疫医院,方便病人救治。1919年8月,常熟城内霍乱大流行,常熟士绅聘请西医在县图书馆,开办治疫医院,这几乎和苏州城同步设立。1932年夏,常熟红十字分会于城区设时疫医院,至8月底收治霍乱患者126人。1946年6~9月,全县霍乱大流行,常熟县府于6月底在法华寺办时疫医院,至8月22日收治216人。1922年8月,霍乱猖獗,昆山县在城内北塘李氏梅园设临时防疫所,开办一周,就诊者就达5万多人。1925年,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城区设立2处时疫医院外,还在光福、黄埭、木渎、甪直等中心乡镇开办分院。1926年夏,时疫流行。吴江城区红十字分会首先提倡夏季卫生运动,并与各团体设中、西医时疫病所。盛泽镇在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的帮助下,在绸业公所内办起时疫送诊所,救济本镇时疫患者。相关镇志表明,吴县陆墓、唯亭,昆山锦溪,太仓浏河等镇都曾开办过时疫医院。苏州的时疫医院呈现出市、县、镇三级分布体系。

公共卫生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它在映照出各个地区人民生命状态的同时,也射出了该地区社会发展情状的系统镜像。近代中国特殊境历史遇下的公共卫生,更掺杂了诸多复杂的时代意涵。时疫医院是当时苏州等地防疫工作中,公共卫生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形态,其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对于公共卫生制度相对落后的近代中国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而政府的作为和社会的守望相助,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某种程度上时疫医院设立的意义更是远远大于它的疗效。

从2月13日开始,苏州和疫情已连续多轮作战!好不容易3月8日苏州摘星,结果时隔仅一天,上海这波又来。刚脱下战袍的大白再次披甲上阵,刚拆掉的核酸帐篷又连夜重新搭建,昨天刚为开学做核酸今天又在小区做核酸。苏州是以一支疲惫之师,连续作战,去迎战更凶猛的一波攻势。然而,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汹涌疫情,我们显然更有章法了,我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不断深入,医学研究不断进步,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合作更加深入。我们每个人都是疫情抗击命运共同体的一份子,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有战“疫”到底的信心和一定能赢的决心。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Med Acupunct 2020 Jun 1;32(3):136-142. doi: 10.1089/acu.2019.1403. Epub 2020 Jun 16.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Enter the Global Stage of Best Universities Rankings in 2020

Arthur Yin Fan 1 2Hui Wei 1 3Haihe Tian 1 4Jane Huang 2 5Sarah Faggert Alemi 1 6Affiliations expand

Abstract

Objective: Chinese Medicine (known as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 (AOM)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spread far and been utilized in more than 183 countries or regions.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s of many countries. Licensed acupuncturists’ contribution to the U.S. market alone is more than 3.5 billion dollars.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anking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on the global or international level in 2020. Materials and Methods: Databases of PubMed.gov, wanfangdata.com.cn, cnki.net, and google.com were searched, using the keywords: university or college or schoolChinese Medicine 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global ranking or international ranking, 2020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f the ranking did not show up in the results directly, the authors moved on to find global 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ranking agencies or institutions. Then the authors used the websites of ranking agencies or institutions to conduct more research, using the keywords: 2020Chinese Medicine, 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Results: U.S. News & World Report is the only recognized authority that reported the ranking status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its 2020 edition, in which the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were ranked. A total of 1500 universities in 81 countries and regions were included. Based on the overall academic strength of each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ranked as numbers 1376, 1390 and 1440, respectively. In clinical medicine, 750 universities were ranked among the strongest in the world;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ranked as 688th, 734th, and 738th, respectively.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50 universities were among the strongest in the worl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ranked as 153rd and 209th, respectively. In oncology, 250 universities were ranked as strongest in the world;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ranked as 243rd in the world. Conclusions: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are more accepted and more highly ranked than they had been in the past.

Keywords: 2020;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ranking.

Med Acpunct 2020 Oct 1;32(5):310-319. doi: 10.1089/acu.2020.1439. Epub 2020 Oct 1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101576/

Estimated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Mainland China in 2018: Multiperspectives

Arthur Yin Fan 1 2Deguang He 1 3Sherman Gu 4 5Haihe Tian 1 6Hui Ouyang 1 7Hui Wei 1 8Changzhen Gong 1 9Sarah Faggert Alemi 1 10Xiaoyin Zhao 11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 are widespread, practiced in >183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such,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health care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no official statistics available on the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ranges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otal, 33.708 million was used as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 visits for acupuncture in 2018 in China. This number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in which the average daily workload of all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was 134,832 patient visits.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are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CMDs) at the physician level, called “acupuncture doctors.” This number 134,832 was divided by the workload of a single doctor of acupuncture, which was 19.4 or 7.0 patient visits per day. These numbers were from a survey by the authors. There are also the numbers 16.0 or 9.4 patient visits per day; these number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salary level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at 10,000 Yuan per month (providing the doctor’s net income was 30% or 50% in his/her gross income). From these 2 sources, the authors then obtained 2 sets of ranges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There were 9,927 CMDs in 49 big hospitals, of which 619 were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the ratio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to the whole of all CMDs was 6.23%. Using this ratio multiplied by the whole number of CMDs in 2018, then the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could be obtained as well. Results: Calculating based on the workload, the range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was from 6,950 to 19,262. Calculating based on the salary level, the range was 10,618 to 17,697. Calculating based on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MDs, the number was 28,360. Conclusions: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was 10,618 to 17,697, with a median of 14,157. Considering that some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are also engaged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he mentioned number is enlarged by 30% to produce 18,404, which would be reasonable.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density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was 1.31 per 100,000 residents.

Keywords: China;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 density; number; range.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200911/1109_6858_1426846_4.shtml

正在西华厅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惊悉毛泽东再次发生昏迷,马上中断会议,赶到中南海。

周恩来当即在游泳池毛泽东住地召开医疗小组成员碰头会,总结这次抢救毛泽东的经验教训。周恩来在对医护人员紧急抢救并使毛泽东转危为安表示肯定之后,同时指出在毛泽东身边找不到吸痰器等医疗器械而险些酿成大祸。当他听医疗小组介绍说,此前不允许把各种相关医疗器械运进毛泽东住地的规定时,周恩来立即决定在游泳池毛泽东住地尽快安装必要的医疗器械。同时,他又和医疗小组一起研究了治疗毛泽东疾病的新方案。这样一来,一度停滞下来的治疗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轨。

医疗小组开始按照周恩来同意的医疗方案对毛泽东施治。较为明显的效果很快就出现在毛泽东发生昏迷的当天晚上。由于医疗小组有效的输液和施用大剂量的利尿药物,毛泽东在当晚6时就排出1800毫升积存在体内的尿液。这是毛泽东近一个月来排尿量最多的一次,也是他病情好转的先兆。

多时为下肢浮肿所困的毛泽东,得知自己忽然排出了这么多的尿液,顿时精神一振。他当晚就亲自请医疗小组成员吃饭,再一次表示他希望以健康的身体在2月21日会见尼克松。

毛泽东的病情从这一天开始出现了可喜的新转机。医疗小组再接再励,不断为毛泽东的施治过程修改医疗方案。到了2月中旬,已经困扰毛泽东多时的下肢浮肿症状,由于排尿顺利而出现了明显的消肿,肺内感染也同时消除了,剧烈的咳嗽和低烧症状也随之缓解。到了2月17日左右,多时不能在床上平卧而眠的毛泽东又能够重新躺在木板床上睡觉了。从这时起,毛泽东开始遵医嘱施行戒烟。到了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的当天清早,毛泽东已经能够在住地小范围行走了。

针拨手术使毛泽东视力恢复

1974年春天,毛泽东的身体出现了短时期的好转,他又可以到室外散步和行走了。在此期间,毛泽东又可以像从前那样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了。毛泽东身体的暂时好转让他周围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误以为毛泽东的病情已经根本好转。可是,负责毛泽东医疗保健的医护人员却发现毛泽东的好转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毛泽东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又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心的情况。

面对毛泽东越来越严重的疾病,经他身边医护人员的多次提议,1974年3月,毛泽东同意请眼科及神经科医生进入中南海,对他近乎失明的双眼和右侧身体麻痹等疾病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眼科医生初步诊断毛泽东患了老年性白内障。就在负责毛泽东病情的专家准备进一步对毛泽东病情进行检查医治的时候,毛泽东却忽然决定离开北京,前往外地巡视。医生们的检查论证工作只好告一段落,然后跟随毛泽东踏上了南巡之路。1974年,武汉的夏天格外热,毛泽东在重病之下仍然想到长江游泳。医生们得知后苦苦劝阻,他们认为毛泽东的病情已经不适于下水游泳,在游泳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然而毛泽东仍然认为自己的身体可以游泳,只是在医生的劝说之下,他才把去长江游泳的计划改为在室内游泳池进行。

当年10月中旬,毛泽东决定前往湖南长沙。这时,他右侧麻痹症状更加明显了,吞咽更加困难,吃饭时要靠别人喂食。

在长沙期间,毛泽东又先后两次想在室内游泳池游泳,但都因为身体不适而中途作罢。进入1974年冬天,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右侧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也愈来愈重。1975年2月,毛泽东决定离开湖南前往杭州。

鉴于自己病情的日渐加重,毛泽东终于批准医疗小组再次对他的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不久,中央便从北京几家医院派出包括神经科、眼科、内科等著名专家在内的检查小组前往杭州。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体检,在杭州前后共进行了四天。除进一步确诊毛泽东患白内障外,在这次体检中还发现,毛泽东还患有肺心病、冠心病、右臂部褥疮和血中含氧量过低等病。但是,究竟对毛泽东的上述疾病如何进行医治,医疗小组仍需向中央政治局汇报后,才能制订医疗方案。

1975年2月,医疗小组的部分主治医生从杭州返回北京,准备随时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毛泽东的病情以及这次对毛泽东全面体检的情况,以期中央尽早对医治毛泽东的疾病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方案。2月19日,周恩来带病从解放军三○五医院来到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医疗专家的汇报。邓小平、叶剑英等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全部到会。医疗小组的四位医生分别就毛泽东的心脏病和肺病的治疗,双眼白内障手术以及心电图、X光肺片检查所得到的进一步情况全面系统地向政治局委员们进行了汇报。

此前,毛泽东病情的危重程度,只有周恩来、叶剑英和江青三人比较清楚,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基本上不了解。

所以在医疗小组汇报的过程中,与会的政治局委员大都感到有些吃惊。

对于毛泽东的老年性白内障,政治局委员很快取得一致共识。认为毛泽东的双眼失明问题急需马上解决,至于究竟采取何种医疗方案,政治局同意首先要眼科专家选择几位和毛泽东年龄相仿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医治,取得经验后再对毛泽东施行白内障摘除手术。

在中央政治局确定对毛泽东的医疗方案之后,医疗小组马上开始着手对毛泽东眼病的手术准备工作。

为了加强医治白内障的手术力量,中央专门调来两位著名的眼科医生,其中主治医师唐由之已有多年中医针拨白内障的手术经验。两位医生在会诊后提出,对毛泽东最好以较为安全的针拨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清除眼中的白内障。这主要考虑到这种方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眼科的成熟技术,既能在手术过程中照顾到像毛泽东这样年迈多病的患者万无一失,同时又因手术的时间短,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不过医疗小组中另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医的针拨手术虽可减少病人术中的痛苦,但病人眼中残留的混浊水晶体仍有复发的可能,建议实行白内障摘除手术。考虑到两种白内障手术方案各有千秋,中央决定在毛泽东尚未从杭州回京之前,尽快在北京着手进行两种手术的病例医治,在分别对数起病例进行成功手术并形成经验以后,再报毛泽东,由他自己选定其中一种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

医疗小组立即开始白内障手术的准备工作。他们把中直招待所的两间小会议室辟成临时病室,同时为40名高龄白内障患者分别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和中医针拨手术。这4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由西医做白内障摘除术,另一组由中医进行白内障针拨术。两组医生既注意对患者的手术过程,同时也注意总结术后经验。1975年7月下旬,40名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均告成功。与此同时,记录白内障摘除手术与针拨手术病例的报告都呈送到毛泽东面前,他批准以中医针拨手术来治疗困扰自己多年的白内障。

眼科手术由唐由之主持。当时决定先做毛泽东左眼的白内障针拨手术,另一只眼睛的手术暂定在10月中旬进行。手术时间确定在一个下午,手术室设在毛泽东卧室到客厅的宽大过道上。手术室是用一块雪白的布幔圈围而成,在对手术室进行消毒之后,唐由之向毛泽东简单介绍了中医针拨白内障手术的细节。毛泽东泰然自若地坐在手术椅上,等待着手术的开始。当唐由之在毛泽东左眼角轻轻注射一支麻醉药后,毛泽东忽然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打开电唱机,护士立即把他最喜欢听的京剧唱片《李陵碑》放进。不久,手术室内外便响起了优美的京剧旋律。手术只用了几十分钟,即告结束。

没过几天,唐由之亲自为毛泽东摘下眼罩,这时候,毛泽东感到眼前一片光明!老人顿时惊喜异常,不过他仍然感到看东西时有些模糊。这样,唐由之又为毛泽东配制了专用眼镜。从此,毛泽东又可以像从前那样批阅文件和读书了。

接连三次心肌梗塞导致伟人辞世

1975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的病情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稳定期。

但是,到了这一年深秋,特别是进入11月以后,毛泽东的病情再次出现反复。其主要症状是肺部感染、咳嗽,特别是尿量又一次出现了明显减少。每天最多排尿量不超过600毫升。他的气喘加重,语言不清,行走也显得更加困难。吞咽不畅和饮食的减少,无疑加重了上述这些症状。这时,医生提出以加胃管的方法来加强营养,但是毛泽东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小组决定以静脉输入氨基酸来解决毛泽东体内养分不足的问题。很快,有关部门就从国外购进了多种氨基酸。

经过医护人员的多方医治,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在入冬以后,身体已经开始康复。1975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度过了他的82岁生日,这也是毛泽东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1976年5月11日,毛泽东第一次出现了可怕的心肌梗塞迹象。此前,尽管他的心脏不好,但却始终没有出现过早搏。这一次,毛泽东突然发病,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并伴有全身大汗。经过检查,专家们确认毛泽东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同时又伴有心律不齐,病情十分严重。这时,中央鉴于毛泽东病情的发展,决定由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和汪东兴四人直接负责对毛泽东的医疗工作。因为周恩来已经去世,改由华国锋主持和领导医疗小组。医疗小组有关毛泽东的病情报告必须逐日向上述四人汇报、请示。此前鉴于毛泽东的病情,已经停止了他在中南海会见外宾,这次又作出新的决定:一般性中央文件不再送毛泽东批阅。重要文件经过四人批准方可送交毛泽东批阅,以减少毛泽东的工作量。

毛泽东的心脏病暂时得到控制以后,医疗小组又发现毛泽东的其他病情仍在发展。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毛泽东无法进食。到了这一时期,给他喂饭也成了难事,只能喂一些流食和糊状食物,因此毛泽东的身体抵抗力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减弱。医疗小组又提出为毛泽东使用胃管借以增加营养,但是,毛泽东仍然难以接受下胃管的做法。为了说服毛泽东同意下胃管,华国锋决定亲自做一次下胃管的尝试,大部分医疗小组成员也同样做了下胃管的尝试,借以劝说毛泽东改用胃管进食。尽管如此,毛泽东仍然不同意下胃管。

5月30日深夜,毛泽东的心脏病再次复发。

他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并出现了短时间的昏迷,所幸发现及时,很快抢救过来。这次发病之后,毛泽东同意医生在他的耳垂上抽取血液进行化验,同时又配合医生使用当时属新式医疗器械的无线电遥测心电仪。这样,医生就可以在外室通过遥测心电仪随时监控毛泽东心脏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在以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的病情较为稳定。

6月26日,毛泽东的病情又发生了变化。心电图上显示毛泽东出现心律加快和间或发生早搏的迹象。尽管行动不便,但毛泽东仍然不时要求从床铺移至沙发上休息,后来又再次要求移回床榻之上。晚7时左右,遥测心电仪再次显示毛泽东出现心肌梗塞的迹象,而且这次心肌梗塞的面积较之5月11日那次面积略显扩大。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和汪东兴等火速赶到游泳池毛泽东住地。经过医疗小组的全力抢救,到凌晨时分,毛泽东的血压又恢复正常。

当天深夜,在毛泽东病情较重之时,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都纷纷赶到游泳池毛泽东住地。他们依次走进毛泽东的临时病房。当叶剑英来到毛泽东身边时,毛泽东眼里露出光亮,他的手动了一下,这动作显然是有话要对叶剑英说。可是当叶剑英来到毛泽东身边的时候,毛泽东几次张嘴却又讲不出话来,他只能与叶剑英紧紧相握。那握手时的动作和眼神,似乎流露出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华国锋对毛泽东的这次发病极为重视,他当即决定由自己和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等四人分为两班,日夜轮流住在游泳池毛泽东住地坚持值班。为了解决医护力量不足,又从北京几家医院调来数十名医护人员,做到医护人员24小时在毛泽东身边值班,每天三班倒,使毛泽东的病房昼夜不离人。这时,江青也从钓鱼台搬进了中南海。

在对毛泽东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医生又一次向他提出使用胃管输入营养的建议,这次毛泽东没有反对。胃管插上以后,由于能进食,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开始有了一定好转。他浑身也渐渐感到有了气力。几天后,他又可以在护士的搀扶下下床走动了,尽管不能到室外散步。毛泽东的病情又一次出现了短期的稳定。

7月28日深夜,唐山发生大地震。

当时,毛泽东下榻的游泳池住地也有强烈震感。毛泽东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天明时分,中央负责同志建议毛泽东尽快搬出游泳池住地,搬到距游泳池住地不远代号202的新住宅。所谓202新住宅就是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平房区,它位于游泳池住地南侧,1969年为战备的需要动工修建,1974年建成。202平房区有一条回廊可与游泳池住地遥遥相连。这所新宅的特点是防震抗震和适于当时的战备需要,如今终于在毛泽东生命危重之时派上了用场。7月31日下午,重病在身的毛泽东由警卫战士和医护人员抬上自动移动病床,沿着那条可以直通的走廊向202平房区转移。

在毛泽东病情稍稍稳定的日子里,他又恢复了从前惯有的读书习惯。毛泽东不再满足于工作人员为他读报,而是坚持用已经恢复视力的左眼,批阅那些线装书和大字《参考消息》。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毛泽东除不断关心灾区人民抗震自救的信息外,有时也在护士搀扶下,来到病房门外散步,只是他双腿仍然软弱无力。不过因有胃管不断输入营养,毛泽东的精神尚好。8月中旬,遥测心电仪又一次显现出心脏跳动不规律的迹象。而且在这期间,毛泽东的情绪变得烦躁起来,右侧肢体的偏瘫症状也变得明显加重,毛泽东只有在左侧偏卧才能保证呼吸畅通。这时,医疗小组重新调整了医疗方案,相机投入一些控制心脏早搏的药物。从8月下旬开始,毛泽东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

9月2日傍晚,毛泽东出现第三次心肌梗塞!这次要比前两次严重,面积也有所扩大。与此同时,毛泽东一度好转的全身性症状也在不同程度加重,例如呼吸急促、咳嗽多痰,尿液也再次从正常水平降至每24小时不足300毫升。经X光片显示,毛泽东的两肺再次发生感染。中央负责同志闻讯后, 纷纷赶到了202住地。9月5日,华国锋决定打电话把已经前往山西昔阳的江青召回北京。这时,毛泽东的身体已近衰竭状态。

尽管如此,毛泽东的神智自始至终都是清醒的。这次心肌梗塞发生之后,他本人已经意识到来日无多,所以曾经要求在9月中旬离开北京,希望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韶山滴水洞,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但是,毛泽东病情的发展已不允许他再次远行了。

江青来到202住地时,毛泽东正在睡觉。江青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一定要用毛巾给毛泽东擦拭后背,涂爽身粉,并给毛泽东活动四肢。不久,她即回到临时住处休息。9月8日凌晨,江青再一次来到了202住地,她坚持要给毛泽东翻一下身。这时,医护人员提醒她说,主席不宜右侧翻身。可是江青不听劝阻,坚持要给毛泽东翻身,医护人员只好把毛泽东翻到右侧。翻身后,毛泽东脸色顿时变得发青,呼吸也一度停止。幸好守候在旁的医护人员马上进行抢救,毛泽东的呼吸才又告正常。

1976年9月8日傍晚,202住地一片沉寂,毛泽东的病情在入夜之后忽然变得沉重起来。得到消息后,华国锋通知所有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马上来到202住地。中央办公厅也火速通知在外地的政治局委员到京。在202住地那宽敞的临时病房内外,随着夜色的渐深,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在毛泽东的病房内外齐聚着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尽管202住地内外人员众多,但却是静悄悄的,医护人员也一直在紧张忙碌着。毛泽东病房外的遥测心电仪上,仍然显现出毛泽东心脏跳动的曲线。所有的眼睛都紧紧盯着那条时起时伏的曲线。

自9月2日毛泽东发生第三次心肌梗塞以来,他就开始处于病危状态。9月8日入夜不久,毛泽东忽然感到心脏不适。医生们赶来以后,急忙把一根氧气管小心地安放在他的鼻口处。几分钟后,毛泽东的呼吸又开始恢复正常,但他从此便陷入了昏迷之中。从傍晚7时起,一直到午夜零点,医护人员始终在紧张地对毛泽东进行抢救。用药、注射、导尿、量血压和输氧,一切都在紧张有序中进行。毛泽东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守在病房外的政治局委员和工作人员,都在静静观察着遥测心电仪上那条不停波动的曲线。忽然,曲线终于变成了一条赫人的直线,这时,时钟指向了9月9日零时10分!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200911/1109_6858_1426846.shtml

2009年11月09日 09:47人民网

(揭秘:江青屡次阻拦重病的毛泽东接受治疗, 窦应泰 2012年07月25日09:16  来源:党史博览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2/0725/c198865-18593243.html)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的所有革命活动,无不与他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紧密相关。但是,毛泽东到了人生的晚年,也和普通老年人一样,身患多种疾病。本文所披露的是,毛泽东晚年如何发病、如何被救治以及终告不治的详情。

1972年1月,第一次发生轻度昏迷

“文革”以前,毛泽东的身体十分健康,正如当时媒体上宣传的那样,“神采奕奕,满面红光”。

毛泽东偶尔也得过感冒,并曾患有支气管炎、胃病等症。

与他晚年疾病相关的是1956年毛泽东一度患过肺炎。不过由于当时治疗的及时,肺炎很快得到了控制,此病直到“文革”以后才再度复发。最能体现毛泽东身体健康的事,应是1966年夏天毛泽东畅游长江。

1966年以前令毛泽东深感困扰的疾病,是失眠和便秘。失眠,是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夜间工作形成的。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经常会因为战事的紧张,一天中竟有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几个小时坚守在地图旁边。作息时间的不规律和喜欢夜间工作,打乱了毛泽东的生物钟。进入北京以后,中央除指派专门保健医生负责督促毛泽东按时睡眠外,又不断组织专家对毛泽东失眠的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制订了多种治疗方案,然而却收效甚微。此病不愈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的工作强度在建国后有增无减。另一原因,是毛泽东过分依赖安眠类药物,此类药物的药量不断增加,当然会使身体产生抗药性。尽管保健医生不断试图减少毛泽东的用药量,又一度以中药治疗,但也没有收到明显效果。

1960年以后,毛泽东出现了老年性便秘,这种病到了1970年以后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成了毛泽东晚年最受困扰的疾病之一。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几年,几乎很少有顺利解出大便的情况,偶尔一次顺利解出大便,毛泽东和身边的医护人员都会大为高兴。尽管如此,失眠和便秘毕竟不能危及毛泽东的生命,真正的病变发生在1970年以后。

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结束不久,毛泽东就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这时的毛泽东已经77岁,他从江西回到北京以后,经常出现低烧和咳嗽,浑身乏力和小便减少等病情也是从前不曾有过的。经过医生初步诊断,怀疑毛泽东是染上了肺炎,但仍需用X光等仪器进行检查,方可最后确诊。然而,毛泽东在晚年最反感和最不愿适从的就是身体检查。在周恩来的亲自劝说下,毛泽东做了一次胸透。

这次X光检查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毛泽东所患的疾病确是肺炎。经过医生的多方调治,毛泽东的肺部感染到1971年春夏之交才始告治愈。1971年8月15日,毛泽东离京开始了巡视大江南北,但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处理“九一三”事件期间,毛泽东的肺炎再次复发,而且比1970年10月的症状还要明显。对正常人来说较为容易克服的一般性病菌,也会在毛泽东的肺部发生感染。在冬春之交,北方的天气严寒多变,毛泽东不断地感冒、咳嗽,浓痰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注射抗菌素来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或者同时以人参等补药增强体质,也许毛泽东的病情会很快得到缓解,甚至有彻底治愈的可能。但是,毛泽东拒绝补药已是多年的习惯,他也反对通过注射抗菌素来治疗肺炎。医生就只能采取口服抗炎药的办法为毛泽东治疗。

口服抗炎药虽然可以控制局部炎症,但却无法彻底医治毛泽东的肺部感染。这样,在春寒料峭的1972年1月初,毛泽东的病情变得越来越重。这时,最明显的症状是,他的行走能力变得比往常迟缓和沉重。在室内行走也要有护士搀扶,室外散步在严冬时节被彻底取消了。

毛泽东的运动量不断减少,1972年初,医护人员发现毛泽东的腿部开始出现轻度的浮肿,两小腿和足踝部都有明显的压痕。毛泽东的血压也不断升高,以前,他的血压多年来始终都维持在高压130毫米汞柱、低压80毫米汞柱的正常范围。可是到了1972年1月,毛泽东的高压在最高时竟然升至180毫米汞柱,低压也大多徘徊在100毫米汞柱左右。血压的居高不下从而导致了毛泽东的体力下降。他每日须遵医嘱卧床体息,便秘的症状也在加重,有时两三天才解一次大便。这期间,毛泽东的胃口又不好,食量的减少也影响了他的抵抗力。

1月10日下午3点,陈毅的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毛泽东临时决定前往参加。当时由于没有考虑到有病在身的毛泽东会亲自参加,所以一时无法解决追悼大厅温度较低的问题。加之毛泽东又是匆忙作出决定,医护人员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加以准备,当时毛泽东只在睡袍外边罩上了件灰呢大衣,这难免让毛泽东受到寒气的侵袭。

参加完陈毅的追悼会后,毛泽东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肺部感染也明显加重,并伴有低烧症状。两天后,毛泽东双腿浮肿的情况开始加重,浮肿的部位又开始向上蔓延。医生在检查中发现,毛泽东肺部杂音不断加大的同时,又出现了心律不齐等症状。尽管疾病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可是毛泽东仍然不同意注射抗菌素,只同意口服抗炎药。

由于不断的咳嗽,毛泽东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在床上平卧而眠了,他在夜间只能倚坐在卧室的沙发上睡觉。1月18日,毛泽东突然发生昏迷,这让身边的医护人员大为不安。毛泽东出现昏迷,是自他患病以来从没有过的情况,医护人员不敢疏忽,这样就惊动了正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周恩来。

周恩来亲自赶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住地,探望病中的毛泽东。这时,毛泽东已经醒来。考虑到毛泽东的病情,周恩来马上决定成立专门的医疗小组为毛泽东治病。除原来毛泽东身边的医护人员外,又临时从北京医院、阜外医院、北京中医院和中南海门诊部等单位,抽调有治疗经验的内科医生多名,直接负责对毛泽东病情的检查和诊治工作。

这个由北京几家医院著名内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对毛泽东较为严重的肺病进行了会诊。医疗小组根据毛泽东精神疲惫、咳嗽加重、气喘多汗、血压偏高和1月18日出现昏迷等病况分析,一致认为应对毛泽东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周恩来也特别指示医疗小组,最好尽快为毛泽东进行一次包括心电图和X光胸透在内的系统检查,以期对毛泽东的病情作出最后确诊。

政治局第一次讨论毛泽东的病情

然而,当医疗小组把上述意见报告给毛泽东时,他仍然不同意做全面的身体检查。

毛泽东之所以在病情转重之时仍然固执己见,其原因似乎与他多年形成的反对小病大养的思想有关。后来,周恩来亲自做工作,毛泽东才改变了对疾病的消极态度。

周恩来对毛泽东说:“现在马上治疗,病情不但会好转,而且恢复也比较快,如果继续拖延下去,肺炎有可能转为其他疾病。从当前下肢浮肿有明显向上扩散的迹象上看,主席最好尽快做一次心电图的检查。”

周恩来的担心是完全有根据的,他和医护人员的想法一致,都担心毛泽东的肺炎有一天会引起心脏的病变,如果一旦引起心脏病变,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尊重了周恩来的意见,但他只同意做一次心电图,其他繁琐的检查仍然不愿意配合。经过医疗小组的再次力争,毛泽东最后只同意做心电图和X光胸透两种检查。

胸透片子出来以后,证实了毛泽东肺部感染已相当严重。医疗小组还发现,由于肺部感染长期得不到进一步的有效治疗,现已危及到病人的心脏。心电图显示毛泽东已出现了肺心病的明显症状。不仅如此,专家们还发现,心电图显现的结果已经进一步证实了毛泽东的病情转重,在肺炎的基础上,又发现了血性心力衰竭和阵发性心动过速。专家们通过X光和心电图检查所得到的结果,诊断并认定毛泽东1月18日长达半小时的昏迷,就是因为肺性脑病所致。这是因为肺心病可以直接造成脑部的缺氧,所以也才有毛泽东平日精神不振及昏睡等相关症状。

尽管如此,毛泽东仍然坚信自己的病情并没有医疗小组所估计的那么严重。对于医疗小组提出的强心、消炎和利尿三大医疗方案,毛泽东虽然勉强接受,但是他仍然说:“不要搞得那么紧张嘛。”在医疗小组开始为他实施注射青霉素和口服抗炎药之后,毛泽东又派人去询问对康生(当时也生病住院)实施的治疗方案,当他听说康生只用抗生素,其他药品一概不用时,毛泽东又回到他原来固有的立场上来,决定马上中断正在进行的黄胺制剂的注射。

因为无法大量使用消炎类药物,毛泽东的病情在1972年1月中旬以后,非但没有缓解和减轻,反而加重了。

1月21日晚7时30分,周恩来和江青一起来到游泳池毛泽东住地。在听取医疗小组汇报的时候,周恩来也为毛泽东越加严重的病情及他本人仍没对疾病引起高度重视而感到忧虑。但是江青却不以为然地对医疗小组提出了批评:“你们最好不要制造紧张空气,主席的身体不是一直很好吗?前几天还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的体质多年来始终很健康,你们不要把事情夸大才好。”

当周恩来和江青一起来到毛泽东卧室,和毛泽东共同研究进一步的医疗方案时,毛泽东本人仍然认为他的病情并不像医疗小组估计得那样严重,而江青又在一旁故意制造障碍,使得周恩来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始终无法进入正题。鉴于毛泽东的病情确实在悄悄转重,周恩来决定在当天夜里9时召开政治局会议,把毛泽东最近病情的变化及医疗小组的意见,一并提交政治局会议研究讨论,以期达成共识尽快制订一个让毛泽东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案。

当夜,怀仁堂灯火通明,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这里举行。

会议期间,姚文元从会议室来到怀仁堂东大厅,接见了等候在那里的几位医疗小组成员和内科专家。姚文元的态度严肃而冷冰,他对专家们说:“我是受中央政治局和江青同志的委托,找你们谈一谈。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身体一贯很健康,他老人家每天参加会议和接见外宾,我们在发表新闻消息的时候,都一再说明,毛泽东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这不是空话,你们可以看一看这些主席会见外宾的照片,主席的手握得多么有力!他现在有点感冒,受了点凉,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你们有什么根据,一定要说主席的肺脏和心脏都发生了病变?而且你们还说什么有心力衰竭的危险?你们这明明是在谎报军情嘛!你们医生这样做,我不讲你们是政治问题,但是至少也起到动摇人心的作用。你们是要负责政治责任的。”

医疗小组成员和专家们本来想把毛泽东的病情详细地向中央政治局作一次汇报,以期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当他们听了姚文元的一番威胁之词后,只好把想说的话全都咽了回去。这样一来,医疗小组准备按周恩来的意见在政治局会议上汇报的议程就被取消了。

不过,中央政治局研究毛泽东病情的会议仍在继续进行。凌晨4时,政治局会议刚刚结束,叶剑英就和李先念接见了医疗小组的主要成员。这次谈话的气氛顿扫沉默和压抑,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叶剑英和蔼的语气、尊重科学的态度,无形中拂去了医生和专家们心中的恐惧。叶剑英诚恳地安慰大家道:“政治局让我们再和你们谈谈主席的情况,你们不要有顾虑,把主席的病情讲清楚。”

为了会见尼克松,毛泽东产生了快点治病的强烈愿望

医疗小组这才把毛泽东不愿接受医疗小组关于施行消炎、强心、利尿三套有效医疗方案,始终坚持自己病情并不严重等情况,如实作了汇报。正是因为医生们无法改变毛泽东对医疗方案的观点,所以,本来可以早见疗效的肺炎竟久治不愈。如果继续这样拖延下去,甚至还有可能累及心脏。医生们认为,根据最近一次心电图显示,毛泽东已经出现了心律不齐和心肌缺血的情况。专家们把对毛泽东病情发展的估计,也向叶剑英和李先念作了汇报。叶剑英和医生们打交道较多,特别是他本人做过心脏检查,对心电图比较熟悉。当他看过毛泽东的心电图后,当即认为医疗小组关于毛泽东心脏已出现心室性早搏等情况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王洪文、张春桥和汪东兴四人负责领导对毛泽东疾病的医疗救治工作。叶剑英出于对毛泽东的深厚感情,在会上主动请战,要求为毛泽东的治疗值班。1月22日傍晚,叶剑英来到游泳池毛泽东住地,与医疗小组部分成员再次座谈,共同研讨如何对毛泽东的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叶剑英的到来让医疗小组成员顿感精神振奋,尽管那时毛泽东仍然拒绝治疗,并且已经停药几天了。

可是,因有叶剑英的鼓励,大家对治好毛泽东的肺心病仍然充满了信心。但谁也没想到,这时候江青又出来干涉,她以“主席那里,没有主席的同意,谁也不能去”为由,迫使叶剑英不得不中断了值班计划。

毛泽东因心情不好而拒绝配合医疗小组的治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2年2月初。在此期间,毛泽东因肺部感染无法控制,只能倚靠在沙发上睡觉,咳嗽也越来越重,有时坐在沙发上就不知不觉陷入了昏睡状态。虽然如此,毛泽东仍无积极配合治疗的意思。但就在这时候,一个促使毛泽东主动要求治疗的契机出人意料地发生了。

这就是中央政治局关于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的请示报告,忽然摆到了毛泽东卧室的茶几上。毛泽东批阅文件以后,顿时产生了快点治好病、准备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的强烈愿望。毛泽东的这一突然转变,使得整个医疗小组成员的精神为之一振。尼克松将于2月21日抵达北京,留给医疗小组的治疗时间不到半个月。由于毛泽东希望和尼克松会见的心情十分强烈,所以他这次对医疗小组的医治方案相当配合。毛泽东不但接受了消炎、强心和利尿同时并进的方案,而且又同意在服药的同时进行静脉滴注抗菌素。

2月4日的治疗刚开始不久,毛泽东又发生一次严重的昏迷。起因是医护人员在为毛泽东进行肌肉抗生素注射后,他即开始剧烈的咳嗽。忽然,毛泽东咳上一口痰来,由于体力衰弱,这口痰竟然咳了许久也无法吐出来。卡在喉咙里的这口痰,使毛泽东当即发生昏迷。由于毛泽东游泳池住地内不准运进各种医疗器械,所以医疗小组一时无法采用吸痰器进行抢救。这样只好打电话求助于距游泳池住地尚有一段距离的中南海门诊部,让其火速将相关急救器械运到游泳池住地。大约15分钟后,抢救人员将医疗器械运到。这时,毛泽东仍处于昏迷之中,情况非常危急。

在将氧气瓶、吸痰器、呼吸机及大批相关药物都运到毛泽东身边不久,医疗小组和中南海门诊部的医护人员即对毛泽东进行紧急抢救,先注射强心和缓解气管的激素类药物,又用吸痰器将毛泽东喉咙中的痰块吸出。这时,毛泽东的脸色青紫,呼吸困难,医护人员马上为他加用了呼吸罩。大约20分钟过后,毛泽东才慢慢醒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好像睡了一觉。”当他发现在自己床边围满了穿白衣服的医护人员时,才知道自己刚才因为一口痰咳不出而发生了极度的昏迷。

This is the link for download, there are 50 days free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bnLp7STV7mfVr

By Arthur Yin Fan, Sherman Gu, Sarah Faggert Alemi. Research Group for 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Background: There is currently no drug or therapy that cures COVID-19, a highly contagious and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Objective: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mmarized contemporary studies that report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M) to treat COVID-19.

Search strategy: Six electronic databases (PubMed/MEDLINE, Cochrane Library, ScienceDirect, Google Scholar, Wanfang Data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were searched from their beginning to May 15, 2020 with the following search term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VID-19,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SARS-CoV-2,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clusion criteri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from peer-reviewed journals and non-reviewed publications were included. Further, included RCTs had a control group that was given standard care (SC; such as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s or routine medical care), and a treatment group that was given SC plus CHM.

Data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Two evaluators screened and collected literature independently; information on participants, study design, interventions, follow-up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extracted, and risk of bias was assessed. The primary outcomes included scores that represented changes in symptoms and signs over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mprovement of pneumonia confirm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adverse events. Dichotomous data were expressed as risk ratio or hazard ratio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where time-to-event analysis was used, outcomes were expressed as odds ratio with 95% CI. Continuous data were expressed as difference in means (MD) with 95% CI, and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was used when different outcome scales were pooled.

Results: Seven original studies, comprising a total of 732 adul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Compared to SC alone, CHM plus SC had a superior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symptom and sign score (-1.30 by SMD, 95% CI [-2.43, -0.16]; 3 studies; n = 261, P = 0.03), on inflammatory marker C-reactive protein (CRP, mg/L; -11.82 by MD, 95% CI [-17.95, -5.69]; 5 studies; n = 325, P = 0.0002), on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mproved lung CT scans (1.34 by risk ratio, 95% CI [1.19, 1.51]; 4 studies; n = 489, P < 0.00001).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vents were recorded in the included RCTs.

Conclusion: Current evidence shows that CHM, as an adjunct treatment with standard care, helps to improve treatment outcomes in COVID-19 cases.

Keywords: COVID-19;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eta-analysis; SARS-CoV-2; Systematic revie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