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Posts Tagged ‘China’

Med Acpunct 2020 Oct 1;32(5):310-319. doi: 10.1089/acu.2020.1439. Epub 2020 Oct 1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101576/

Estimated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Mainland China in 2018: Multiperspectives

Arthur Yin Fan 1 2Deguang He 1 3Sherman Gu 4 5Haihe Tian 1 6Hui Ouyang 1 7Hui Wei 1 8Changzhen Gong 1 9Sarah Faggert Alemi 1 10Xiaoyin Zhao 11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 are widespread, practiced in >183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such,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health care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no official statistics available on the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ranges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otal, 33.708 million was used as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 visits for acupuncture in 2018 in China. This number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in which the average daily workload of all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was 134,832 patient visits.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are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CMDs) at the physician level, called “acupuncture doctors.” This number 134,832 was divided by the workload of a single doctor of acupuncture, which was 19.4 or 7.0 patient visits per day. These numbers were from a survey by the authors. There are also the numbers 16.0 or 9.4 patient visits per day; these number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salary level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at 10,000 Yuan per month (providing the doctor’s net income was 30% or 50% in his/her gross income). From these 2 sources, the authors then obtained 2 sets of ranges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There were 9,927 CMDs in 49 big hospitals, of which 619 were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the ratio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to the whole of all CMDs was 6.23%. Using this ratio multiplied by the whole number of CMDs in 2018, then the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could be obtained as well. Results: Calculating based on the workload, the range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was from 6,950 to 19,262. Calculating based on the salary level, the range was 10,618 to 17,697. Calculating based on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MDs, the number was 28,360. Conclusions: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in 2018 was 10,618 to 17,697, with a median of 14,157. Considering that some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are also engaged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he mentioned number is enlarged by 30% to produce 18,404, which would be reasonable.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density of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was 1.31 per 100,000 residents.

Keywords: China;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 density; number; range.

Advertisement

Read Full Post »

via What is the Best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in China in 2018 (Scimago Ranking) 中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SCIMAGO2018排名

Read Full Post »

https://www.scimagoir.com/rankings.php?sector=Higher%20educ.&country=CHN

In 2018, Scimago ranked 251 (some schools may in the same rank number) be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based on academic publications (in English?).

There were 15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were in that list.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04 in best 251 Universities in China);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27); 南京中医药大学
  3.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4.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rank no.140); 浙江中医药大学
  5.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59); 天津中医药大学
  6.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62);福建中医药大学
  7.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 16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72); 北京中医药大学
  9.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176); 广州中医药大学
  10.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 183); 河南中医药大学
  11. Jai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200); 江西中医药大学
  12.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200); 安徽中医药大学
  13.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204); 山东中医药大学
  14.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205); 辽宁中医药大学
  15.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 no. 211); 湖南中医药大学

Read Full Post »

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发展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16-12/06/c_1120063254.htm
2016年12月06日 12:21:5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刘映)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发展状况的白皮书。据了解,白皮书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全文约9000余字,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语种发表,中文版和英文版已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中医药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在“治未病”、重大疾病防治、康复以及完善健康保障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健康环境方面,中医药也具有优势。

    中医药“整体化、个体化、治未病”等理念意蕴深远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袭艳春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包括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等。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做出了重大贡献。近些年来,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让世界见证了传统中医药的魅力。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速,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年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比如200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近期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王国强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形成了以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城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农村,形成了由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为主的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其中民族医医院253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含民族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全国有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2528个,其中民族医门诊部、诊所550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诊所7706个。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

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贡献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同时,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江苏昆山爆炸等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

此外,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快速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政府重视和保护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已有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此外,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实施了《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到649项,年平均增率29%。中医、针灸、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材种子种苗5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广东、上海、甘肃等地方中医药标委会相继成立。

    中医药已成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从里约奥运会、G20杭州峰会,以及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等国际重大活动和会议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中医药热现象。

对此,王国强表示,今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此次调查引用LightSpeed Research全球样本库中覆盖G20中除欧盟外的19个成员国9500个样本,并严格执行Online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第一次调查相比,中医药首次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50%,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并呈现新特点。与中医密不可分的武术列居第二,远超书法、戏曲、饮食等元素。

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新加坡、古巴、越南、阿联酋和俄罗斯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251个会员团体。

王国强表示,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为全球传统医学发展做出贡献。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此外,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应用,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中国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推动传统药监督管理国际合作,保障传统药安全有效。

    我国将建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提升中药安全性

    一图读懂中国的中医药

【纠错】

[责任编辑: 宫晓倩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中医药

<!–

http://tmisc.home.news.cn/cloudnews/res/dest/xinhuanet/firstReq.js?t=20150323.js–>

注销
 

<!–

–>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新华微博

冬雪春雨4296952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2016年12月06日 19:04 发表

中国的传统中医医务工作者,中国的中药材质量,中国的中药产品的质量,中国新闻有关中国中医的报道质量,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中药材,中药产品检验质量到底怎么样?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被污染了?

顶(0)回复复制举报

悲欢离合4294282 [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16年12月06日 07:55 发表

中国药助中华民族人数众多,人材济济,繁荣昌盛、就是最明显的疗效。

顶(1)回复复制举报

<!–

–>

Read Full Post »

2010年全國中醫藥大學綜合實力排名

1、北京中醫藥大學
2、廣州中醫藥大學
3、上海中醫藥大學
4、南京中醫藥大學
5、成都中醫藥大學
6、山東中醫藥大學
7、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8、天津中醫藥大學
9、湖南中醫藥大學
10、遼寧中醫藥大學
11、湖北中醫藥大學
12、浙江中醫藥大學
13、長春中醫藥大學
14、福建中醫藥大學
15、江西中醫學院
16、河南中醫學院
17、陝西中醫學院
18、雲南中醫學院
19、廣西中醫學院
20、安徽中醫學院
21、甘肅中醫學院
22、貴陽中醫學院
23、山西中醫學院
分類排名

一、從建校時間排名:
1956年,政府決定在東、南、西、北各建一所中醫類本科院校,即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醫類本科大學。

二、從更名時間排名:
各中醫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醫學院,從90年代以來,一批中醫學院更名為中醫藥大學。

1993年,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
1995年,廣州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
成都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
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
1996年,山東中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中醫學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06年,天津中醫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
湖南中醫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
遼寧中醫學院——遼寧中醫藥大學
浙江中醫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
長春中醫學院——長春中醫藥大學
2010年,湖北中醫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
除外,江西中醫學院、河南​​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9所尚未更名。

三、從國家級重點學科排名:
1、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個(覆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5個)
2、廣州中醫藥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5個。
3、上海中醫藥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個。
4、成都中醫藥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個。
5、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個。
6、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
7、山東中醫藥大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
8、天津中醫藥大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
9、遼寧中醫藥大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
10、湖南中醫藥大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
11、浙江中醫藥大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
除外,長春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學院、河南​​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12所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或省級重點學科,目前尚無國家級重點學科。

四、從有無博士點及博士點數目排名:
1、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點24個;2、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9個;3、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8個;4、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6個;5、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6個;6、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6個;7、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5個;8、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3個;9、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2個;10、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點12個;11、遼寧中醫藥大學:博士點8個;12、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點5個;13、長春中醫藥大學:博士點3個;14、福建中醫藥大學:博士點2個。
除外,江西中醫學院、河南​​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9所有碩士點,尚無博士點。

五、有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站的學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

六、從有無院士或首屆國醫大師、973首席科學家排名:
1、北京中醫藥大學;2、上海中醫藥大學;3、廣州中醫藥大學;4、天津中醫藥大學;5、南京中醫藥大學;6、成都中醫藥大學;7、山東中醫藥大學;9 、浙江中醫藥大學;9、長春中醫藥大學;10、河南中醫學院;11、陝西中醫學院;12、廣西中醫學院。

七、從學校所在城市的地理優勢排名: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2、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4、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5、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 6、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7、遼寧中醫藥大學(瀋陽);8、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9、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10、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 11、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沙);12、陝西中醫學院(西安); 1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 14、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州)15、雲南中醫學院(昆明);16、河南中醫學院(鄭州);17、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18、江西中醫學院(南昌);19、山西中醫學院(太原);20、廣西中醫學院(南寧);21、安徽中醫學院(合肥);22、甘肅中醫學院(蘭州);23、貴陽中醫學院(貴陽)。

八、從學校所處當地的傳統醫學歷史底蘊排名:
1、南京中醫藥大學;2、浙江中醫藥大學;3、成都中醫藥大學;4、安徽中醫學院;5、北京中醫藥大學;6、上海中醫藥大學;7、河南中醫學院;8、湖南中醫藥大學;9、廣州中醫藥大學;10、山東中醫藥大學;11、山西中醫學院;12、陝西中醫學院;13、雲南中醫學院;14、江西中醫學院;15、福建中醫學院;16、廣西中醫學院;17、天津中醫藥大學;18、遼寧中醫藥大學;19、長春中醫藥大學;20、甘肅中醫學院;2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2、天津中醫藥大學;23、貴陽中醫學院。

九、當地中醫傳統氛圍情況排名:
1、廣州中醫藥大學;2、成都中醫藥大學;4、南京中醫藥大學;3、北京中醫藥大學。

十、是否是211重點建設大學:
1、北京中醫藥大學;2、廣州中醫藥大學。

十一、中醫學專業最好的學校(8所):
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

十二、中藥學專業最好的學校(5所):
上海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十三、中西醫結合最好的學校(3所)
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十四、針灸推拿專業最好的學校(3所)
天津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資料截至於2010年5月

 

http://www.ms315.com/html/20101021/201010210038451.htm

Read Full Post »

中图分类号:R 2-09文献标识码:A针灸人物

[摘 要] 朱琏同志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带头人。朱琏同志对针灸事业的主要贡献有学习针灸医学,推广针灸疗法;心系针灸事业,创建针灸研究机构,并较早进行针灸国际交流;注重临床实践,倡导针灸科研;著《新针灸学》,传道后学。

[主题词] 针灸学;传记;中国中医研究院;@朱琏

Comrade ZHU Lian,a pioneer and innovator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 in new China

MA Lan-ping,Director: XUE Chong-cheng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Comrade ZHU Lian is a main founder of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and she is the first to learn TCM for a physician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present paper looks back the works of comrade ZHU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use. Her main contributions are learn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dicine,populariz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being concern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use,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earch,more early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ying atten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propo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writing New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passing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cience;Biography;CATCM;@ ZHU Lian

朱琏(1909—1978),字景雩,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针灸研究所创建人兼所长,共产党员。朱琏同志虽一直担任行政职务,但从1944年学习针灸以来,便开始了针灸医学的研究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现将朱琏同志在针灸方面的主要贡献介绍如下。

1 接受先进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朱琏考入苏州志华产科学院,1930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应聘到上海普善医院妇产科工作。1929年,溧阳县人陶希晋与许闻天等领导的溧阳暴动失败,受到通缉,避难上海,经同学介绍与朱琏同志认识。朱琏对他们的革命行动深为敬佩,给予了支持与保护,后经许闻天伉俪敦促,陶希晋与朱琏同志结为夫妇。1931年陶希晋同志因需要到安徽工作,朱琏同志即辞去上海的工作一同到安徽明光镇,在当地中学当校医和教员。“九一八”事变后,她和陶希晋同志立即组织当地各界成立了抗日救亡组织并领导开展活动。1932年因形势需要,陶希晋同志的工作转到石家庄正太铁路局,朱琏同志亦到石家庄,在正太铁路医院任职。她的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她还参加了正太铁路救国会,任宣传委员,工作积极。1935年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刘汉平到石家庄,介绍他们一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中共石家庄市委成立后,与上级组织和各地的联系、文件传达,都需要接头地点,于是决定朱琏同志辞去正太医院职务,自开诊所。1936年3月1日朱琏诊所在石家庄成立,它的任务是“搞好医务工作,扩大诊所的社会影响,掩护党的工作;利用看病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抗日团体,搞好统一战线工作。”任务繁重,朱琏同志没有丝毫松懈,不但应诊、接生、手术,还宣传抗日、组织写慰问前方将士信、募捐、成立了“石门各界慰劳前方将士联合会”等。在此期间,她还担任石家庄《正言报》医药卫生和《华北民报》妇女副刊的主编、《北风》特约撰稿人。她的活动引起国民党警方的怀疑,说他们夫妇是共产党,要采取行动。由于受朱琏诊所惠济的妇婴家庭众多,群众自发起来保护他们,其中不乏企、事业要员,事便平息。

“七七”事变后,“石门各界慰劳前方将士联合会”改为“石门各界抗日救国会”,为石家庄市委领导的公开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其后 “石家庄各界妇女抗敌救国会” 成立,朱琏任会长。抗日部队在石家庄成立后方医院,她组织群众为伤病员服务,还在诊所办救护培训班,以备不时之需。妇女抗敌救国会遭到国民党的禁止,她带领数百名妇女到国民党李默庵军部前请愿,高呼抗日救国口号,争得胜利,保住了救国会。

朱琏诊所的工作人员都是党的干部,石家庄市委的工作面扩大后,联系范围更宽,成为中国共产党直中特委和石家庄市委的工作机关。1937年9月周恩来、彭德怀和南汉宸等领导来到石家庄时,多项准备与接待工作也是经这个诊所办理的。

1937年9月下旬,日本侵略军继续南侵,石家庄连续遭受轰炸,各方面撤退。根据平汉线省委关于西上太行山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决定,朱琏同志和部分诊所职工,携带药物器械赴太行山参加游击队。从此,她穿上了军装,成为八路军战士。1937年冬,刘伯承师长任命朱琏同志为一二九师野战医院院长。1938年4月,日军分六路围攻一二九师,朱琏同志率领野战医院人员随军转战于太行山,救治伤员,照顾家属,成绩卓著。后来日军又以优势兵力,九路进攻晋东南地区,战斗中,野战医院和师部失去联系,她指挥医院人员、伤员和家属转移到隐蔽的地方。敌人的进攻被粉碎后,她又率领他们寻找部队,胜利会师。在庆祝大会上,她荣获“刚毅果敢”的光荣称号。后朱琏同志被任命为一二九师卫生部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

1939年,朱琏和爱人陶希晋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她仍然不忘自己的医生职责,一边学习,一边为学习的干部和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治病。1940年“三八节”,中共中央授予她“模范工作者”称号。不久,朱琏从马列学院抽调出来,担任了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十八集团军总卫生部门诊部主任。不久,遇到离别2年多的周恩来副主席,亲切地对她说:“现在你开始搞党政工作了,可不要抛弃医疗业务呀!业务要精益求精,要多多地为党培养医务人员。你们不要老是执着洋教条,要遵照毛主席教导,努力学习中医,要团结新老医务人员,用中西医两种方法为部队为人民防治疾病,搞出一套我们中国的新医学来。”1944年10月,她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毛主席在有关医务工作的讲话中,号召学习现代医学的医生要学习中医,加深了她对中西医结合重要性的认识。朱琏同志改变了过去对中医的片面看法,决心走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从此便与针灸结缘,并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2 学习针灸医学,推广针灸疗法

1944年朱琏同志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后不久,在边区中西医座谈会上,她听了任作田老先生有关针灸治病的经验介绍,即拜他为师(同时拜师者还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鲁之俊同志)。1945年4月,朱琏同志因病到和平医院医治,院长鲁之俊邀她一起学习针灸,她边学习边在和平医院门诊室实践。学习初期,她对针灸的作用抱有怀疑的态度,但事实改变了她的看法。有一位患夜盲症的同志,一到阴天或光线微弱的地方或黄昏的时候,不仅不能读书写字,连一棵一棵的大树都看不清,经过针灸治疗10天后,患者就基本痊愈了。因涉水受凉,朱琏同志患上坐骨神经痛,经打针、吃药、热敷等治疗均不见效,想起用针灸治疗,自己扎了1次后,疼痛便消失,她用针灸治好了自己的坐骨神经痛。自此以后,她用针灸为来自前方的战士、干部和延安的老百姓治疗疑难病症。当时对针灸治病的机理并不清楚,但针灸疗法节省药品,治疗效果好,于是,她决心在实践中去探索,便在她主持的八路军卫生部门诊部推广和应用针灸给病人治病。

1945年冬,朱琏同志回到太行山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兼边区医院院长。当时因遭封锁,药物缺乏,她便推广针灸,躬亲力行,并举办学习班,要求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要掌握针灸技术。自1946年起,她举办了3期针灸训练班,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很多针灸技术人员,大大缓解了缺医少药的情况。1947年边区开始土改,她给医院参加土改工作队的同志每人几根针,教给他们治疗常见病的穴位、进针手法,要求他们利用针灸为边区农民防病治病,并把它作为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的武器,密切了党和人民的关系。

1948年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她任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哈里逊医院院长。1949年2月,为了给解放区培养医生,在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主席的支持下,她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办了华北卫生学校,亲任校长。学校内分4个短期训练班:医生班、妇婴卫生班、助产班、针灸班。针灸班除主要课程针灸外,还开设生理卫生、细菌、解剖、病理、诊断等课程。朱琏同志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

3 心系针灸事业,创建针灸研究机构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迁移到北京,朱琏同志也随同到京。到北京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妇幼司副司长、中央防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在卫生部工作期间,她积极参与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还积极筹划建立中医事业机构。1951年,在她的建议与努力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得以建立,她任所长。实验所最初设在紧靠协和医院后门外的一所平房内,与协和医院之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以后由董必武副主席借用政法委员会一所四合院,情况有好转。该地与朱琏同志住家很近,她到实验所给群众和高干诊治就方便多了。她承担了为中央领导的出诊,出诊多在晚间,常通夜不得休息。1952年实验所要被撤销,朱琏同志多方争取,使实验所得以保留。1954年9月12日,卫生部派鲁之俊、朱琏、何高民同志负责筹建中医研究院的工作。1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成立,朱琏同志任副院长,针灸疗法实验所更改成为现在的针灸研究所,朱琏同志兼任首任所长。

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接见朱琏同志的一次便宴上对朱琏同志说:“针灸不是土东西,它是科学的,将来全世界各国革命人民都要用它……”,说到此,毛主席站起举杯说:“今天为庆祝针灸万岁,干杯!”建国后朱琏同志最早开展了针灸的国际交流,1956年接待了前苏联保健部德柯琴斯卡娅教授等3人为期3个月的学习观察,同时,开办了外宾诊室;同年秋季,朝鲜政府派出了4人医学小组来学习针灸[1]

1960年,朱琏随爱人陶希晋调到广西,任中共南宁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1961年9月,在区、市党委的支持下,组建了南宁市针灸研究组,并兼任组长。其他工作人员则从当时的南宁市工人医院(现南宁市第二医院)、人民医院(现南宁市第一医院)和银行抽调而来,他们是刘显奇、吴怀清、黄爱桂、潘家笑、王思本、刘素华、陈玲等同志。同年12月和1964年10月,广西中医学院先后派韦立富、王登旗和肖继芳三位青年教师前往跟随朱琏老师进修针灸。1962年7月针灸研究组更名为针灸门诊部,由时任南宁市卫生局副局长齐良恭兼任门诊部主任,1963年下半年薛崇成同志从天津调来任门诊部副主任至1965年其调至南宁医学专科学校任教后,由孟伟同志接任副主任职。“文革”期间,1969年下半年针灸门诊部曾一度被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厂矿。很多病人则到朱琏同志家中求医。1973年2月,朱琏同志在为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区政府主席韦国清同志治病时谈到了成立针灸研究所的事情,得到韦国清同志的重视和支持,筹备成立广西省级针灸研究所,抽调孟伟同志具体负责筹备工作。1976年元旦南宁市针灸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由朱琏同志兼任针灸所所长。朱琏同志来到南宁后,积极为医疗卫生事业比较落后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针灸人才。1961—1964年,她先后为南宁地区、南宁市、桂林地区及桂林市举办过8期针灸培训班;1965年和1971年还专为广西全区及广西军区分别举办过2期针灸提高班;1969—1970年又先后为驻邕空七军、中南地区空军和航空医生举办过3期针灸学习班。均由朱琏同志亲自讲授,韦立富同志协助讲课、辅导和带实习。1976年元月中旬,南宁市7·21针灸大学成立,朱琏同志兼任校长,第一期课程持续1年2个月,朱琏同志亲自讲课,后因身体原因不再授课,由韦立富等同志负责,又举办3期学习班。1961—1977年间,朱琏同志还先后应邀为广西中医院、广西医学院的大学生和越南留学生,以及广西全区和南宁市分别举办了多期“西医学习中医班”,积极传授其所倡导的针灸医学。朱琏同志在广西期间,不仅为广西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而且对针灸疗法在广西的推广、改变广西民间医疗的落后状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注重临床实践,倡导针灸科研

朱琏同志一贯坚持临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三者不偏废。她从不脱离临床,公务再繁忙,也坚持看门诊,她看病细心,对高级领导和普通群众态度一样。1966年,董必武副主席在广州突发三叉神经痛,经过朱琏同志20多个日夜的精心治疗而痊愈。她注重开展针灸的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期即主持进行了针灸对疟原虫的抑制、对人体补体的影响、对血吸虫病治疗中锑剂中毒的解除作用等实验。她认为针灸治病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在南宁又积极支持了针灸与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薛崇成研究幻肢感传需要先天缺肢者,朱琏同志即联系南宁市委和南宁地委,自400多万人口中找到2例,完成了研究,使经络与神经的一致性更为明确。朱琏同志认为对待中医与针灸,应遵照毛主席对文化遗产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学术上应该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挥不同的见解。在针灸中,她认为中医所论的经络与现代医学所论的神经系统与血循环系统有一致性,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与激发神经的功能,按照她的论点进行取穴与手法操作,治疗效果与旧有方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术上她认为针灸与中医必须用科学原理和方法加以整理,但不能脱离古人的叙述与记载,也不能不顾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时代不同,认识与论点可以不一,但同是研究人体的学科,其间必有共同基础。她认为人体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只能是神经系统,体液系统不能与之平行看待,不能在主导方面形成二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主导系统必然又有其层次,只有神经系统具有这种层次,这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传统的经络理论,达不到这一点。她还认为不能把经穴之间的联系看作平衡关系,因为这与实际生理情况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都是不一致的。她认为针灸治病的机制在于刺激神经的周围部分而调整神经系统,特别是对其中枢部分的调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而她强调治疗的部位、手法、时机等3个因素。她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理论,认为不应有神经与血管以外的经络结构存在。当金奉汉发现经络结构的事件大肆报道、影响很大时,她却不受干扰,广西医学院有人好意,请薛崇成转达朱琏同志,劝她发一电报对金奉汉表示祝贺,为自己下台阶,但被朱琏同志拒绝。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判断是正确的。

5 著《新针灸学》,改革创新,传道后学

早在1948年,朱琏同志就写了针灸学讲义作为华北卫生学校的针灸教材。因在实习中同学们都反映需要针灸方面的书籍,朱琏同志组织了一个编写组,帮着整理材料,组长是彭庆昭同志,组员有当时卫校教务主任兼诊断学教员张殿华同志、解剖学教员甄石度同志、病理学教员燕图南同志、卫生学教员李解同志、生理学教员王雪苔同志(负责编制彩色插图)及卫校门诊部负责针灸的医助杨喆同志,另外还有卫校针灸班学员代表张景廉、赵焕文两位老针灸医生,紧张地工作了几个月,才把原来训练班的讲义写成了《新针灸学》的初稿[2] 。1951年3月,在董必武副主席的支持下,《新针灸学》一书问世,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朱德总司令为本书题词:“中国的针灸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他在使用方面,不仅简便经济,且对一部分疾病确有效果,这就是科学。希望中西医团结改造,更进一步地提供其技术与科学原理。”董必武副主席为本书作序。《新针灸学》共分5篇:第1篇绪论,第2篇针灸治疗原理,第3篇针灸术,第4篇孔穴各论,第5篇治疗。针灸学自有记载以来,均因袭旧论,基本观点大体相同。朱琏同志从实践出发,结合古今医学理论而有所创新,开辟了针灸学的一个新阶段,所以称“新针灸学”[3]。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针灸医著,先后被译为朝鲜、俄、越南等文版,影响较大。

《新针灸学》第1版的稿费人民币800元,朱琏同志一文未要,全部交给针灸疗法实验所。

1954年10月,朱琏同志又将《新针灸学》内容进行了修订,由北京人民出版社进行了第2版印刷,理论上深入一层;方法上创新艾卷灸法,将艾绒用纸卷起,并在上面标有刻度,1寸大约可以燃烧10分钟。20世纪70年代末,准备第3次修订出版,朱琏同志突然患病,辞世前数小时仍在工作。之后,薛崇成、许式谦、韦立富、黄鼎坚组成整理编写小组,薛崇成等遵她的原意编写,《新针灸学》第3版于198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3版增加了“简易取穴法”和“医案选录”;对穴位插图作了更新和增删;归纳了下睛明、鱼腰、鼻梁、水沟、海泉、下巨髎、下禾髎、下承浆、新会、新设、凤眼、新社、虎口、新主、剑门、新义、革门、新建、内犊鼻19个新的有效穴位;删去了前2版的附录;对于部分医案,编写组加写了按语。

在石家庄双凤山陵园,朱琏同志的陵墓处铸有朱琏同志的一座铜像,安放在印度红花岗岩石材上。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在铜像旁用汉白云雕刻了一本《新针灸学》,打开的2页上分别刻有朱德的题词和董必武手书序言,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朱琏在祖国传统医学领域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致谢:在文章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朱琏同志亲属管新凯老师大力支持,并赠送北京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朱琏诊所》一书作为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朱琏同志弟子韦立富老师提供了朱琏同志在广西工作生活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汪丝益,鲁崎唔.鲁之俊与针灸.中国针灸,2006,26(11):809

2 朱琏.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18

3 周雨浇.中国新针灸学的开拓者——朱琏.江苏省溧阳文史资料第1辑:16

(收稿日期:2007-02-15,王晓红发稿)

Read Full Post »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杂志—TILS, Trends In Life Sciences
肾阳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回顾 刘尚全1
自从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从肾阳虚入手,开始对肾虚、肾本质进行研究以来,人们应用多种现代的研究技术手段,从功能到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对肾阳虚证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中医的肾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肾,远远超出了西医肾脏的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现对肾阳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回顾。
1.肾阳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动物模型进行证的中医药研究,可以弥补中医单靠临床研究的不足,从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阐述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原理,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关于肾阳虚实验动物模型,文献已有详尽总结[1]。
2.肾阳虚证中枢改变
海马是脑内参与记忆贮存功能的重要部分,而海马CA3区是学习记忆的关键部位,并对衰老较为易感。益气补肾药物在提高大鼠海马、额叶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五羟色胺(5-HT)含量的同时改善了Alzheimer 病肾阳虚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2][3],进一步对大鼠海马CA3 区超微结构进行研究[4]发现老年肾虚AD鼠在亚细胞水平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脂褐质数量异常增多,神经元核膜内陷形成皱褶,核内出现空泡,神经元胞浆内线粒体数目减少,形态不规则,嵴变短,部分嵴缺失和线粒体内絮状斑块。主要细胞器如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有明显的变形、增宽、脱颗粒等。温阳药物则可以逆转上述变化,表现为抑制脑内脂
褐质的形成和积累、促进脑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作用。使神经元内线粒体数目增多,防止线粒体嵴肿胀及变性等。精氨酸升压素(Argipressin,AP)具有增强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5],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是体内具有广泛抑制作用的神经肽[6],有文献报告[7]下丘脑组织中SS神经元和 AP神经元之间有共存的树突,它们之间有直接形态学的联系,而在功能上则相互影响,研究证实[8]肾阳虚动物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下降的同时下丘脑和血浆中SS和AP 水平均异常,表现为AP降低而SS升高;用药后学习记忆成绩提高,同时AP升高而SS下降。 郑里翔等[9]研究了肾阳虚模型单氨类递质及胆碱酯酶的变化,除5-HT无明显差以外,NE/DA/ACHE均有显著差异,外周NE/DA也出现类似情况。NA与警觉、睡眠、情绪等调节有关。5-HT与睡眠精神活动密切相关。5-HT、NE、DA共同维持体温恒定,参与睡眠及内分泌调节,ACHE在智力活动和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
3.内分泌系统改变
沈自尹教授曾对“肾阳虚”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0],认为肾阳虚证不仅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功能紊乱,而且对于不同靶腺轴 (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不同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和退行性病变。
3.1 下丘脑
下丘脑激素的作用是通过胞内信号传导系统来实现的,反之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的改变就可能影响激素分泌,从而导致下丘脑 -垂体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PKA,PKC通过底物磷酸化参与许多生理活动如神经递质释放、细胞增殖分化等,它们是许多外在刺激因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发挥作用的重要信号调节因子[11][12]。研究结果表明[13],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组织中 PKA,PKC 活性均明显降低。下丘脑组织细胞胞液 PKA 活性的变化更为明显。PKC 的活性胞膜大于胞液,但胞液的下降幅度大于胞膜,提示胞液中的 PKA和 PKC活性可能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变化影响更大。生理条件下,下丘脑将从大脑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成激素信息,如分泌TRH、GnRH、CRF等。这些神经肽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而作用于各自的靶器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中,各环节分泌的激素又反馈调节上一环节。这些激素与靶器官上的受体结合,通过信号传导系统发挥作用。NO在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分布,是近年来认识到的一种新型神经信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效应,有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NO 参与下丘脑-垂体神经肽的释放,通过 cGMP 信号传导途径抑制下丘脑 GnRH 分泌与表达,NOS抑制剂可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14]。通过[15]对肾阳虚证神经内分泌功能受损状态下NO系统的变化的研究发现肾阳虚证时大鼠下丘脑 nNOS 表达增强。下丘脑组织 NOS 活性升高,血清和下丘脑组织中 NO 水平也明显升高,但下丘脑组织升高幅度明显高于血清,由此推测,肾阳虚证时影响了下丘脑nNOS 表达,并引起NOS活性增强,被激活的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过量的NO。NO水平的升高可能对GC的刺激作用增强,导致cGMP生成量增大,cGMP 作为第二信使作用于 cGMP 依赖的蛋白激酶而发挥生物效应,抑制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肾阳虚证的发生。 Ca2+广泛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和体液中,Ca2+作为胞内信使“主动”参与一切外来信号调控细胞功能的信号传导过程。胞内游离钙的改变,可触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许多病理或疾病现象的发生都伴随着细胞内 Ca2+浓度的异常升高,如脑缺血、癫痫、糖尿病等[16]。细胞内钙离子超载、钙离子内环境失衡是导致细胞死亡的最后的共同途径[17]。宋春风等采用[18]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第三代 Ca2+荧光探针 Fluo3AM 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血淋巴细胞 [Ca2+]i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血清钙。结果表明,肾阳虚大鼠下丘脑、血淋巴细胞中 [Ca2+]i及血清钙显著升高,补肾中药右归饮能够抑制肾阳虚大鼠下丘脑、血淋巴细胞Ca2+及血清钙的升高。由于 [Ca2+]i具有第二信使的功能,且作用广泛,因此 [Ca2+]i的升降对调节细胞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极大的Ca2+电化学梯度,细胞内钙浓度为0.1umol/L~1.0umol/L,而细胞外钙浓度比 [Ca2+]i高 1 万倍,约为 1.0mmol/L 。细胞维持如此大的浓度梯度,保证
细胞内钙稳定,主要靠细胞膜 Ca2+极低的通透性、钙结合蛋白 (如钙调素 )的缓冲以及依赖质膜两侧钙泵Ca2+-Mg2+-ATP 酶、Na+- Ca2+交换系统将 Ca2+主动排出,或通过细胞内 Ca2+库如线粒体、内质网等摄取与贮存Ca2+。其中线粒体是胞内最重要的钙库之一。当 [Ca2+]i>1.0mmol/L 时,线粒体摄钙明显增加,但 [Ca2+]i的调控均有一定限度,超过极限将导致 [Ca2+]i升高,引起细胞和线粒体钙超载,从而触发一系列有害的病理生理过程[19],使一些依赖Ca2+的酶如NO合成酶、磷脂酶、蛋白水解酶及核酸酶的活性增加。通过“瀑布”式连锁反应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脱偶联,线粒体功能下降或衰竭,细胞呼吸抑制,同时影响细胞的基本代谢功能。一些研究表明,脑老化伴随着神经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和细胞钙调节能力的降低,随着年龄的增加,[ Ca2+]i呈渐进性增加[20]。细胞内钙的增加主要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开放和细胞内钙库的释放而引起。细胞内游离钙病理性增加后,则需要细胞内的 Ca2+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以维持细胞内钙稳态。但研究发现,随着老龄化的发生,细胞内Ca2+调控能力逐渐衰退,如细胞膜Ca2+泵活性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外排 Ca2+的能力明显下降,线粒体摄钙能力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21]。有研究表明,机体老化是一种生理性肾阳虚,肾阳虚是未老先衰的一种表现。因此肾阳虚时下丘脑、血淋巴细胞的 [Ca2+]i及血清钙升高,可能是细胞外大量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细胞膜钙泵功能降低,排出Ca2+的功能受损,胞内钙库线粒体、内质网等摄取、贮钙能力下降,钙代谢紊乱的结果。由于肾阳虚时下丘脑、血淋巴细胞 [Ca2+]i升高,激活 NOS 等多种酶,引起线粒体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使细胞功能下降,特别是下丘脑、血淋巴细胞与机体的基本代谢,激素的分泌和调控以及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下丘脑、血淋巴细胞的 [Ca2+]i的升高,破坏了其钙代谢的平衡,影响了下丘脑和血淋巴细胞功能,使机体的基本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出现一系列的肾阳虚症状。补肾中药能够调整机体的 Ca2+稳态失衡,可能与其具有降低血清钙,调整细胞膜的钙泵活性,升高胞内钙库摄钙、贮钙能力,及抑制NOS等酶的作用有关。正中隆起位于下丘脑内侧基底部,通过垂体柄与垂体相连。其正上方为第三脑室,额状面上为第三脑室底部膨大的三角形结构,由内到外分为内中外三层,外层为栅状带,较宽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的促垂体激素大多运输到此,再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中层为神经纤维,主要为下丘脑垂体束,参与垂体后叶的调控,内层即为第三脑室腔面的室管膜细胞[22]。下丘脑的许多神经分泌核团的含有神经分泌颗粒的神经末梢中终止于正中隆起,并且正中隆起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促垂体神经分泌细胞,从正中隆起的神经联系和血管分布来看,它是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轴上传下达的关键部位,与多种激素及其他信息的传递和调控有关。近年来中医肾本质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腺轴的功能紊乱有关[23],推测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24], 宋春风等[25]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糖皮质激素醋酸可的松致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肾阳虚大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功能受抑制,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微绒毛分布改变,结构异常,分泌颗粒样结构几乎消失。细胞出现孔洞,这可能是室管膜细胞功能下降,细胞走向凋亡的一种形态表现。而温补肾阳中药能够直接作用于下丘脑,改善肾阳虚大鼠或老年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F)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免疫活性[26]、CRFm RNA表达水平[27]及下丘脑双氢睾酮 (DHT)受体的亲和力[28],进而提高 HPA轴功能。同时可以改善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右归饮是温补肾阳的经典名方,可拮抗肾阳虚大鼠体重增长受抑和饮食摄水的减少,改善动物下丘脑单胺类递质的含量[29];并可通过提高下丘脑CRFmRNA和CaMmRNA的表达以缓解肾阳虚证的阳虚状态[30][31] 。
3.2垂体改变
垂体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它分泌多种激素,调控其他许多内分泌腺和器官的功能,并以神经和血管与下丘脑相连,因此垂体在神经与内分泌两大整合系统的相互关系中居枢纽地位。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肾本质研究的逐步深入初步,认为肾阳虚证与下丘脑 -垂体 -靶腺轴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32];宋春风等的试验[33]则从超微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证明肾阳虚大鼠垂体前叶五种内分泌细胞,除催乳激素细胞因雄性大鼠很少,未见明显变化以外,其他四种内分泌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空化,细胞变形,核变形、
固缩,而益气补肾中药能够改善这种超微结构的损伤。
超微病理学认为,具有分泌功能或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粗面内质网较多,并多呈平行片排列,粗面内质网池也多呈狭隙状。当细胞受到缺氧、中毒等各种损伤时,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的形态改变表现为池的非特异性扩张和裂解。在损伤较轻时,内质网较轻度扩张,粗面内质网膜上的核糖体常部分脱落于胞浆中 ;当细胞损伤较重时,内质网高度扩张并裂解为大泡状。与此同时,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也发生类似的扩张[34]。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出现这些形态变化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缺氧等细胞损伤首先使敏感的细胞器线粒体肿胀、空化,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影响,致使钠泵失效,Na+和水分进入细胞的内质网、高尔基体,使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高尔基体扩张。第二,细胞合成或分泌蛋白质的过程受阻,排出困难而使分泌物堆积在这些细胞器中,引起其扩张或肿胀。但不管哪种原因,最终都将导致蛋白质的分泌减少,细胞功能的下降。因此,垂体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必然使其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各种多肽类促激素的合成,主要是通过粗面内质网完成的,这些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扩张和脱颗粒,说明其蛋白质合成的精确性降低,酶的结构和活性发生种种改变,激素的合成减少。再加上线粒体的肿胀、核的固缩,影响了氧化磷酸化和 DNA 的转录复制,致使能量供应不足,DNA 的转录复制功能降低,而导致整个细胞的功能低下。宋春风等研究[35]的结果提示肾阳虚与垂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细胞功能下降有关,益气补肾中药对肾阳虚垂体超微结构的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恢复其细胞功能,表明益气补肾中药能够通过影响垂体的形态结构,进而调整肾阳虚的种种表征,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试验中还发现,五种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程度依次为促性腺激素细胞、生长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3.3甲状腺改变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信息传递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36],肾阳虚大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 T3 、r T3 、T4 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大鼠,同时腺垂体分泌的 TSH也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补肾壮阳中药能恢复肾阳虚大鼠血清 T3 、r T3 、T4和 TSH水平  。宋春风等[37]以大剂量醋酸可的松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取其垂体、甲状腺制成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肾阳虚大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出现内质网、高尔基体扩张,线粒体空化,细胞变形,核的形态改变等超微结构的损伤。由于肾阳虚大鼠垂体 TSH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核降解,线粒体肿胀,嵴空化,内质网扩张,而使核的 DNA复制、转录,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等功能受到影响,致使细胞的功能下降,合成和分泌激素的能力减弱,能量代谢率降低,最终导致多种器官的功能下降,而产生一系列的肾阳虚的症状,给予益气补肾中药能够减轻肾阳虚大鼠垂体超微结构的损伤,但对甲状腺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甚微。因此认为肾阳虚证与垂体 -甲状腺轴功能密切相关,而益气补肾中药则通过减轻垂体的超微结构损伤,调节垂体 -甲状腺轴的功能,而达到纠正肾阳虚证的效应。
3.4肾上腺改变
HPAA是神经内分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机体的内稳态和各种功能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学中的“肾”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关系长期以来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重视。临床研究[38] [39]发现肾阳虚患者的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轴处于功能低下和混乱状态,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并推测肾阳虚患者的糖皮质激素水平下降是由于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实验研究也发现[40]动物长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会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而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使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复制的肾阳虚模型大鼠的血浆皮质醇降低,测定血浆中的ACTH浓度发现肾阳虚模型大鼠垂体前叶分泌的 ACTH 浓度降低。给予拮抗醋酸氢化可的松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反馈抑制作用的药物后,P 和 ACTH 显著著升高,钟历勇[41]等的研究从分子水平表明,肾阳虚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mRNA显著受抑制,补肾中药能够提高下丘脑CRFmRNA的表达量与HPAA的功能,使受抑的CRFmRN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对作用广泛的Ca2+-CaM信号系统与肾阳虚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肾阳虚大鼠下丘脑中,CaMmRNA有较高的表达,在正常大鼠下丘脑中表达不明显,温补肾阳中药能抑制肾阳虚下鼠下丘脑中CaMmRNA的过度表达。在肾上腺中,肾阳虚组与正常
组相比,CaMmRNA亦显著上升。在垂体组织,肾阳虚组与正常组相比,CaMmRNA表达有上升的趋势,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垂体和肾上腺组织中,补肾中药组CaMmRNA的表达均略低于肾阳虚组,亦没有统计学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在CaM基因的 5′端非编码区有糖皮质激素的受体位点[42]。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细胞ACTH的释放,这种抑制的早期 (< 2h),能够诱导出新的mRNA和蛋白。在T淋巴细胞中发现CaM,这种多功能的 Ca2 +受体蛋白,是加入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后 2h内产生的几种蛋白之一[43]。在小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肿瘤细胞AtT2 0D1 6 :1 6 细胞中,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能够迅速诱导CaMmRNA的产生,而且在加入类固醇激素的同时加入CRF,能够显著地减少这种mRNA的产生以及糖皮质激素对ACTH释放的抑制。因此,CRF能够抑制糖皮质激素对ACTH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对CaMmRNA的诱导作用[44]。在祛除肾上腺的大鼠中,海马和皮质中的CaMmRNA显著减少。在祛除肾上腺的同时,每天给以皮质酮,则能阻碍CaMmRNA的减少[45]。可见,CaM对HPAA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认为糖皮质激素对HPAA的抑制与CaMmRNA的产生有关。肾阳虚时下丘脑CaMmRNA的诱导,与CaRFmRNA表达抑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早在60年代邝安KUN等就发现助阳药能够对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的耗竭作用[46]。随后的临床实验发现,肾阳虚患者血清中 17-羟皮质酮降低[47];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低下,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48]。实验研究[49]也表明,糖皮质激素所致肾阳虚大鼠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并直接证明了肾阳虚大鼠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是由于垂体前叶功能受损所致。任何器官或组织机能不足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这就是细胞的形态结构的改变,严重时引起细胞的萎缩、变性或坏死。本实验结果表明,肾阳虚大鼠垂体ACTH细胞 ,存在着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肿胀、空化等超微结构损伤。肾上腺则出现束状带、网状带严重萎缩,细胞萎缩变小,束状带脂滴分布异常或消失。这些超微结构的损伤是导致肾阳虚大鼠垂体 -肾上腺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 ,补肾中药能够改善垂体ACTH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 ,但对肾上腺皮质的改善不明显。肾上腺皮质三个区带分泌醛固酮 ,主要受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浆 Na+、K+浓度调控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分泌性激素 ;后两带主要受垂体分泌的ACTH调控。ACTH 不但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而且是维持束状带和网状带正常结构的决定因素[50]。本实验中发现 ,肾阳虚大鼠垂体ACTH细胞存在着内质网、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的损伤 ,而 ACTH细胞中内质网是合成ACTH的场所,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的场所。因此,这些超微结构的损伤,使得ACTH的合成和分泌受抑制,进而导致肾上腺结构的损伤,表现为肾上腺束状带和网状带细胞的萎缩,而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受抑。由此可见,垂体 -肾上腺的超微结构的异常是肾阳虚证的原因之一,补肾中药能够通过改善垂体ACTH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而调整垂体 -肾上腺的功能,而最终改善肾阳虚症状。 c-Fos 是一种存在于正常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基因组内,对正常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及信息识别起重要作用[51]。c-Fos的功能是通过它所编码的核内磷蛋白Fos实现的,Fos 是真核细胞内调控因子,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实,至少有 3 种明确的第二信使能激活c-Fos,即依赖甘油二脂的蛋白激酶C(PKC),cAMP和Ca2+钙调素复合物 (Ca
2+-CaM) [ 5 2 ]。这些第二信使通过激活c-Fos等一些原癌基因,生成多种多样的核蛋白,把第一和第二信使传来的信息与靶基因表型的改变耦连起来,进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和转录速率,因此又称 c-Fos 为第三信使,它在第二信使和靶基因的表达中起着桥梁作用。c-Fos是即刻早期基因 (immediate early gene)家族中的一种,它的蛋白产物Fos参与多种形式的急性刺激[53],虽然肾阳虚是一种慢性虚损症状,但由于 c-Fos 基因蛋白产物在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 c-Fos 基因上端调控序列含有若干个转录调控元件,其中位于 c-Fos 启动子上游60个碱基对处的钙反应元件 (CaRE)决定了细胞钙可调节c-Fos表达[54]。一些研究还表明,细胞内Ca2+增加可能是不同刺激诱发c-Fos基因表达的共同机制,凡可使胞内Ca2+增高的因素均可诱导c-Fos基因的表达[55]。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慢性重复性刺激亦可引起 Fos 表达[56],并且慢性应激可以诱导 c-Fos 持续表达[57]。肾阳虚大鼠下丘脑、肾上腺细胞中Ca2+浓度升高,补肾中药右归饮能够抑制这种Ca2+浓度的升高,鉴于肾阳虚证与 Ca2+浓度的密切关系。原癌基因 c-Fos 被认为是细胞核内信号传导的第三信使,在信号传导中通过调节某些特殊基因的表达而将外界信号和基因表型改变耦连起来,各种细胞外信号通过三磷酸肌醇 (IP3 )、Ca2+、cAMP 等第二信使,诱导 c-Fos 的表达,其产物 Fos 蛋白与核蛋白 Jun 通过亮氨酸拉链形成异源二聚体蛋白激活因子 1 (AP1 ),AP1 可特异性地结合某些基因的特异位点,即 AP1DNA 结合位点 TGACTA,诱导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将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刺激信号,起到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58]。进一步研究与 Ca2+-CaM 信号密切相关的 c-Fos 基因产物 Fos 蛋白的表达。发现肾阳虚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肾上腺皮质中 Fos 蛋白表达增强,补肾中药右归饮能够抑制这些细胞中 Fos 蛋白的表达。但垂体中均未见 Fos蛋白表达。Fos 异常表达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胞内Ca2+浓度的升高均能够诱导c-Fos基因的表达,胞内升高的 Ca2+浓度,能够激活 CaM 形成 Ca2+CaM 复合物,对转录因子进行磷酸化修饰,进而.启动 c-Fos 等即早基因的转录[59]。有文献报道, c-Fos/c-Jun 二聚体结合到 DNA 的特殊位点上是蛋白激酶调控系统的重要作用点[60], c-Fos 启动子含有一个经 CaMPKⅡ激活的第二顺式作用元件,这个 DNA 序列被认为是CaMPKⅡ反应元件 (CaMRE) [ 6 1 ]。因此,CaMPKⅡ能够诱导Fos蛋白的表达。Fos蛋白的表达和许多生理反应有关,下丘脑室旁核区域 c-Fos 调控着心率及皮质醇的变化[62]。其能够抑制糖皮质激素 (GC)对CRF基因表达的影响,其表达与糖皮质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有关[63];肾上腺切除后可加强c-Fos和CRF基因的表达[64]。因此,fos蛋白的过度表达与Ca2+浓度的改变密切相关,包括与Ca2+信号传递密切相关的CaMmRNA及 CaMPK,并与其所在细胞的特定功能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其所在细胞某种特定功能的变化。肾阳虚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肾上腺Fos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肾阳虚大鼠Ca2+浓度的升高、CaMmRNA表达及CaMPK活性的升高,具有因果关系,提示肾阳虚时某种因素可能诱发 Ca2+在胞内聚集,增高的 Ca2+又与 CaM 结合形成Ca2+CaM复合物,激活CaM依赖的蛋白激酶,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同时由于Ca.2+,CaM第二信使的改变.诱导 c-Fos 基因的表达,其表达产物 Fos 蛋白又作用于特定的靶基因而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相
应的功能改变。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位于视交叉背侧,细胞小而密集,其传出纤维还到达下丘脑的其他核团,如结节区的室周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弓状核、漏斗核及正中降起。其中视交叉上核至正中隆起的投射,参与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变化。肾阳虚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Fos 蛋白表达的增加,说明肾阳虚时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功能紊乱可能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Fos 蛋白表达改变有关。肾阳虚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Fos 蛋白表达的增加,影响了下丘脑对垂体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功能的调控,从而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紊乱。另有研究表明,急性应激 24h 后即观察不到 c-Fos 阳性细胞,而慢性应激可以诱导 c-Fos 持续存在[65]。Smeyne 等[66]用 Foslac Z 转基因小鼠证明, c-Fos 持续过度表达与细胞的凋亡有关。肾阳虚时肾上腺组织中Fos过度表达,以及Ca2+、CaMmRNA的升高等因素可能诱导了肾上腺组织的细胞凋亡,而出现肾阳虚的一系列症状。补肾中药可能通过抑制肾阳虚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肾上腺 Fos 蛋白的表达,调整肾阳虚大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功能,抑制肾上腺细胞的凋亡,从而改善肾阳虚的症状。国内对肾虚的研究中巳注意到肾阳虚患者主要表现为糖皮质激素的减少,而盐皮质激素的变化不大。盐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它不象糖皮质激素那样主要受垂体前叶分泌的ACTH的调节,而主要受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尚未见肾阳虚模型大鼠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发生改变的报告。
3.5性腺轴改变
杨明等[66]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男性肾阳虚不育症患者精液 DNA,从 DNA 的单倍体量、二倍体量及多倍体数量发现患者精子以异常的二倍体和多倍体为主,经益气补肾治疗后 DNA 单倍体数目则明显增多。病理研究发现[67]“肾阳虚”模型组大鼠睾丸呈萎缩状态,曲细精管退化变性,管腔内生殖上皮变薄,精子数目明显减少 ;正常对照组及益气补肾组睾丸组织未见异常改变,曲细精管内精子发生完全,各级生精细胞排列规则。
4.其他
4.1 免疫系统
白细胞介素Ⅱ(IL-2),它是由 TH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具有促进并维持T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参与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诱导NK细胞增殖分化及产生干扰素等,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68]。白细胞介素Ⅱ的产生受神经内分泌的影响[69] [70] [71],同时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的作用[72] [73]。检测白细胞介素Ⅱ活性能从分子水平反映体内免疫功能状态。章建民[74]等检测了皮质酮“肾阳虚”小鼠的有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模型小鼠的 NK活性、 T淋转、 IL-2水平及 r-IFN活性均明显降低。 [75]实验性“肾阳虚”大鼠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显著上升。 童光东等[76]以温补培元方剂治疗后,动物巨噬细胞功能、脾细胞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及刀豆素A(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掺入率(LIR)、红细胞免疫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均有显著改善。 有文献报道脂肪酸具有改变淋巴细胞膜的结构和 /或改变淋巴细胞的功能,参与T-淋巴细胞的磷脂代谢等作用[77]。观察皮质酮所致肾阳虚模型小鼠免疫功能低下与红细胞膜磷脂脂肪酸和血浆磷脂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78]:皮质酮所致肾阳虚模型小鼠的脂肪酸百分含量变化很大,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降低,甚至缺乏(血浆和红细胞膜磷脂脂肪酸均未检出二十碳四烯酸 )。从另一角度来讲,说明脂肪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活动。
4.2 微量元素变化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生物代谢过程中有着特定的作用,它们通过构成关键酶、或作为关键酶的激动剂或抑制剂、或构成其他物质调节生物代谢而发挥作用。马威等[79]通过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分析肾阳虚模型组、益气补肾组及对照组的血液微量元素浓度。肾阳虚模型动物全血铜、铁、锌等元素含量与造模前相比均显著降低 (P<0.05),皮质醇降低 ;益气补肾治疗后,与肾阳虚模型相比,肾阳虚症状缓解,同时全血微量元素铜、铁、锌、锰、镉、镍等元素均显著性增高。锌是人体内作用最广泛的微量元素,这是因为锌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参与细胞内核酸的合成,转录和翻译过程。柴立等[80]通过统计对比,发现造成肾虚的病因与引起微量元素锌锰缺乏的病因有 95%相同,提出锌锰是中医肾的物质基础;刘锐[81]测定了38例阳虚病人血中微量元素锌的含量发现,它们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人,同时,血锌的降低符合五脏虚损的情况,即血锌含量为正常人 >脾阳虚 >肾阳虚 >脾肾阳虚 ;管竞环[82]研究发现,在常用的 8味补肾中药中,锌、锰的含量高低与其提高“肾阳虚”小鼠的 DNA合成率的作用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分析慢性肾衰脾肾阳虚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变化,发现均表现为血锌、锰、铁、磷缺乏。
4.3 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指标
中医理论认为 :肾主人体生长发育,肾虚是衰老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自由基损伤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推论,中医肾虚证与自由基代谢紊乱可能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临床研究发现[83],肾阳虚证患者红细胞 LPO 明显升高,SOD 活性明显降低,提示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而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抗氧化能力降低。过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攻击细胞膜上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产生多种脂质过氧化物,进而造成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又不足以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歧化反应,不能有效清除生物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使细胞和组织免受损害。肾阳虚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将会影响红细胞的变形性及膜的流动性、通透性,使细胞内外钠、钾、镁、钙离子浓度失衡,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吕爱平等[84]采用经典方法复制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脂质过氧化物 (LPO)含量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以及 GSH-Px/LPO(抗氧化能力的重要参数 )比值下降。温补脾肾药物具有降低 LPO含量,提高 GSH-Px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85]肾阳虚大鼠晶体sod活性降低,lpo活性升高。
4.4 线粒体磷脂变化
吕爱平等观察[86]并对比了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大鼠治疗前后神经鞘磷脂(SM)、磷脂酰胆碱 (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甘油(CL)的含量变化。肾阳虚模型大鼠SM升高,PC 下降,SM/PC比值升高。药物治疗后SM降低,PC升高。 还有一些学者从红细胞钠泵[87]、耳蜗电位及毛细胞血管纹琥珀酸脱氢酶(SDH)[ 8 8 ]、甲皱和皮肤微循环、能量代谢、水盐代谢、自由基等[89]方面对肾阳虚进行了研究,均发现有异常。这些研究无疑开阔了肾阳虚证的研究思路,丰富了肾阳虚证的研究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肾阳虚证的本质奠定了基础。总之,由于中医的肾在五脏中居主要地位,不同于西医的肾,涉及的面又非常广,因此有关肾阳虚证的研究也非常广泛而丰富,目前主要集中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但要真正揭示肾阳虚证的本质,还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启端,熊带水,梁文能. 肾阳虚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7(6):54-56
[2] 黄兆胜,孙维广,刘明平,等.  养寿丹对阿尔茨海默病肾阳虚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成药,
2002;24(2):113-115.
[3] 黄兆胜,刘明平,孙维广,等.  养寿丹对阿尔茨海默病肾阳虚大鼠脑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实
验方剂学杂志, 2002;8(1):26-28.
[4] 刘明平,黄兆胜,孙维广等. 养寿丹对Alzheimer病肾阳虚模型大鼠海马CA3 区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
国老年学杂志. 2003;23(6):379-380.
[5] 张艳萍,张世仪,张敏磊等.中枢注射加压素的促记忆效应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0;4(1)∶
1.
[6] 姜正国,程日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临床应用的进展.武汉医学杂志. 1987;11 (3):187
[7] 秦英,刘淑琴,张俐等.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室周核生长抑素神经元与加压素或神经降压素的共存—P
AP与胶体金双标记免疫电镜观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0;11(2):110.
[8] 秦路平,石汉平,王洪斌等. 蛇床子香豆素对肾阳虚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神经肽的影响 第二军医大学
学报.1997;18(2):147-149.
[9] 郑里翔,刘晓庄,王莉等. 肾阳虚对大脑神经递质、胆碱酯酶的影响. 新中医 2002;32(5):31-32
[10] 沈自尹.肾的研究续集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31.
[11] Roisin, M. P. and Barkin, G. . Differntial expression ofPKC isoforms in hippocampal neuronal
cultures:modifications after basic FGF treatm ent. Neurochem
Int, 1997, 30(3):267-270.
[12]  Ariane, P., Pascale, G., Wayne, B. A. et al. Effect ofphorbol ester on cyclic adenosine
3 ‘ 5’ – monophos-phate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n PYS teratocarci-noma- derived cells and
counteraction with retinoicacid. Cancer Research, 1988, 48:3993 – 3997
[13] 高博,尹桂山. 补肾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6(1):30-33.
[14] John EM,Vijaya BK,Mattammal M et al.Measurement of nitricoxide synthase and its mRNA in
genetically obese(obob) mice [J] Lifesience, 1995, 57(1 4):1327-1331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杂志—TILS, Trends In Life Sciences
24
[15] 高博,姚玉霞,张效云等. 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型NOSmRNA表达及补肾药的调整作用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8):23-24.
[16] Biessel G. The calcium hypothesis of brain aging and nerve degenerative
disorders:significance in diabetic neuropathy [J].Lifesci,1996,59:379-387.
[17] Nicotea P, Bellomo G, and Orrenius S. Calcium mediated mechanisms in chemically induced
cell death [J].Annu Rev Pharmacal Toxical,1992,32:449-462 .
[18] 宋春风,郑师陵,吕佩源等补肾中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血淋巴细胞Ca2 +
和血清
钙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5)34-36
[19] Miller RJ. The control of neuronal Ca
2+
homeostasis[J]. Prog Neurobiol 1991,37:255-263.
[20] Kirischuk S, Pronchuk N, Verkhratsky A, et al. Measurements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sensory
neurons of adult and old rats [J]. Neuroscience,1992,50:947-953
[21] 卢文甫,杨洪川,范明,等. Alzheimer 病患者海马中神经元退变与钙-钙调素的变化 [J].中华神
经科杂志,1996;29(5):289-292.
[22] 万选才,杨天祝,徐承焘主编. 现代神经生物学 [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
版社. 1998;432-437.
[23] 李恩 .从慢性肾炎的辨证治疗谈阴阳学说的临床意义[J].湖南医药, 1980,(2):26-28.
[24] 沈自尹. 肾阳虚证的定位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1):50-52.
[25] 宋春风,尹桂山,李恩等. 右归饮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01;7(1):19-22
[26] 蔡定芳,沈自尹,张玲娟,等. 右归饮对皮质酮大鼠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J].中国免疫学杂
志. 1995,11(4):248-251 .
[27] 钟历勇,沈自尹,蔡定芳等. 补肾健脾活血三类复方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及 CRF 基因表
达的影响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1):39-41.
[28] 王文健,沈自尹,张新民,等. 补肾法对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J].
中医杂志. 1986,27(4):32-36.
[29] 蔡定芳,沈自尹,张玲娟,等. 右归饮对皮质酮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以及体重饮食摄水的影响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15(12):728~731
[30] 钟历勇,沈自尹,蔡定芳,等. 补肾健脾活血三类复方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及CRF基因
表达的影响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1):39~41.
[31]宋春风,尹桂山,孙素菊,等. 右归饮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钙调素mRNA 表达的影响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20~22.
[32] 同24
[33] 宋春风,尹桂山,李向印等. 益气补肾中药对肾阳虚大鼠垂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1999;5(10):21-25.
[34] 董郡主编. 病理学. 第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6.
[35] 同33
[36] 秦路平,张汉明,张卫东,等. 蛇床子素和蛇床子总香豆素对肾阳虚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
激素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52-553
[37] 宋春风,尹桂山,李恩. 补肾益气中药对肾阳虚大鼠垂体-甲状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1999;5(9):22-25.
[38] 顾天爵. 肾阳虚病人中17—羟类固醇排泄量的改变的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64,12(4):307-309.
[39] 上海第一医学院. 医用生物化学.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73-580.
[40] 牛建昭,张颖,王志刚等.绞股蓝总皂甙对肾上腺皮质改变的拮抗作用.中国医药学报
1990;5(5):37-39.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杂志—TILS, Trends In Life Sciences
25
[41] 钟历勇,沈自尹,蔡定芳等. 补肾健脾活血三类复方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及CRF基因表
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1):39-41 .
[42] Nojima H.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multiple rat cal modulin genes [J] J. Mol. Boil. 1989,
208:269-282
[43] Dowd D.R. Mac Donald P.N. Komn B.S. et al. Evidence for early induction of cal modeling
gene expression in lymphocytes under going glucocoticoid mediated apoptosis[J].J.Biol. Chem.
1991,266(28):18423-18426.
[44] Shipston M.J. and Antoni F.A. Early glucocorticoid induction of cal modulin and its
suppression by corticotropin releaseing factor in pituitary corticotrope tumer(AtT20) cell.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J]. 1992,189(3):1382-1388
[45] Gannon, M.N. and McEwen, B.S. Distribution and regulation of cal modulin in mRNA in rat
brain. Mol. Brain Res. [J]1994, 2 2 :186-192
[46] 邝安坤,吴裕祈,丁霆,等 .某些助阳药对于大剂量皮质素所致耗竭现象的影响 [J].中华内科杂
志,1963;2:113-116.
[47] 姜春华,沈自尹. 肾的研究 [M ].第2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13-223.
[48] 顾天爵. 肾阳虚病人中 1 7 羟类固醇排泄量的改变的观察 [J].中华内科杂志, 1964,
12(4):307-309.
[49] 秦路平,张家庆,石汉平等. 蛇床子香豆素对肾阳虚模型大鼠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4):227-229.
[50] 吴伟康,侯灿. 电针“足三里”预防地塞米松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的形态学研究 [J].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3;8(2):98100.
[51] Walther D, Takemura M, Uhl G. Fos family member changes in nucleus caudalis neurons after
primary efferent stimulation: enhancement of fos Band FOS [J]. Mol Brain Res,1993,17:155-159.
[52] Morgan J.I., Curran T. Stimulus transcription coupling in neurons : role of cellular
immediate early genes [J]. TINS,1989,12(11):459-462 .
[53] Miyata S, Itoh T, Lin SH, et. al. Temporal changes of c-Fos expression in oxytocinergic
magnocellular neuroendocrine cells of the rat hypothalamus with restraint stress[J]. Brain Res.
Bull, 1995, 37:391-395.
[54] Sheng M, Dougan ST, McFododen G, et. al. Calcium and growth factor pathways of c-Fos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require distinct up stream regulatory sequences [J] Mol Cell Biol,
1988, 8:2787-2796.
[55] Lerea LS, Mcnamara JQ.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s activate c-Fos transcription
by distinct calcium requiring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J] Neuron,1993,10:31-34.
[56] Melia KR, Ryabinin AE, Schroeder R, Induction and habituation of immediate early gene
expression in rat brain by acute and repeated restraint stress [J]. J. Neurosci, 1994,
14:5929-5938.
[57] Santa Umemoto, Koichi Noguchi. Repeated stress reduces the subsequent stress induced
expression of Fos in rat brain[J]. Neuroscience Letters,  1994,167:101-104
[58] 同52
[59] Shimokawa N, Sugama S, Mitura M. Extracelluar H+ stim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Fos/ c-jun
mRNA through Ca2+ cal modulin in PC12 cells[J] Cell signal,1998, 10(7):499-503 .
[60] 卢晓虹,李凌江. 即刻早期基因c-fos 与心理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7(1):77-79.
[61] Kapiloff MS, Mathis JM, Nelson CA. calmodulin/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mediatede a pathway for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1,88:3710-3714.
[62] Umemoto S. Chronic glucocorticod adminstration as well as repeated stress the subsequent
acute immobilization stress induced expression of immediate early genes but not that of
NGFIA[J]. Neuroscience, 1997,80:763-773
[63] Senba E, Umemoto S, Kawai Y, 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Fos family and Jun family
mRNAs in the rats hypothalamus pituitary adrenal axis after immobilization stress [J]. Molec
Brain Res, 1994,24:283-294.
[64] Imali I.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antagonist attenuates c-Fos mRNA expression in 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after stress [J]
Neuroendocrinology, 1995,61(4):445-452.
[65] Matsada S. Persisent c-Fos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of mice with chronic social stress [J]
Neurosci Res, 1996,26(2):157-170
[66] 杨明,王树声,陈志强等. 中药对肾阳虚不育症患者精子 DNA 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11(10):889-891
[67] 郭瑞新,蔡承妹,曾庆元等. 冬虫夏草提高“肾阳虚”小鼠生殖功能的实验研究. 基层中药杂志,
2002;16(2):3-5
[68] Fletcher M. 白细胞介素 2 (IL— 2 )的生化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88;11(4):211
[69]苏宝田. 植物神经系统与内分泌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生理科学进展. 1987;1 8(2):107
[70] Horst HJ. 类皮质醇与 IL-2 相互作用:抑制 IL-2 与 IL-2 受体结合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88;11(1):48
[71] 彭聿平.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89;12(2):83
[72] 陈其御. 免疫对内分泌的影响 .生理科学进展 1988;19(2):126
[73] 黄林. 免疫系统的感觉功能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6;9(6):309
[74] 章建民,沈翔,张红等. “肾阳虚”小鼠免疫功能变化. 浙江中医杂志 2000;(8):260
[75] 李瑞荃,王明芳,潘学会等. “益视片”对实验性“肾阳虚”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成都中医
药大学学报. 1997;20(1):41-42
[76] 童光东,袁静,刘惠玲等. 温补培元方对脾虚与脾肾阳虚模型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
结合消化杂志第.2001;9(1):8-10
[77] Usha Ponnappan, et al. Effect of Age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hospholipids in Haman
L ymphocytes. Exper Geron, 1996, 31:125
[78] 章建民,张红,周羽琪等. 肾阳虚模型小鼠红细胞膜磷脂脂肪酸含量变化观察. 浙江中医杂志.
2000;(3):128-129
[79] 马威,薛莎,吴文莉. 肾阳虚模型血液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0;13(2):127-128.
[80] 柴立,朱梅年. 肾藏精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1986;(1):32
[81] 刘锐. 38例阳虚病人血锌变化规律 .陕西中医.1984;(4):8
[82] 管竞环. 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263
[83] 胡昭,管益君,张彩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红细胞SOD、LPO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 .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8,36(1):56
[84] 吕爱平,李德新,易杰等.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相关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医基
础医学杂志. 2000;6(12):15-17
[85] 潘学会,邓亚平,陈家发等. 肾与眼关系的实验研究——大白鼠肾阳虚模型血、晶体SOD 和LPD含量
测定. 西南国防医药. 1995;51):34-36
[86] 吕爱平,李德新,崔家鹏等.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磷脂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 中医药学刊.
2003;21(1):78,83
[87] 查良伦,沈自尹,陈锐群等. 肾阳虚与红细胞钠泵活性 [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7):416-417.
[88] 施建蓉,张美莉,柯雪帆. 右归丸对可的松模型豚鼠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 1993;7:328-330.
[89] 李光海,阎荣卫. 肾阳虚研究近况[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 1988;3(4):38-41.
1作者简介:刘尚全,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0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

Read Full Post »

During times like these I recall time spent with Dr. Su Shangyi, a TCM doctor (CMD) in Nanjing, China when I was an intern during 1985-1986.

Dr. Su was passed away in the late 1990s.

He was actually a very famous acupuncture doctor in 1950-1960s in China, when due to political reasons, he had to get “re-educated” in the countryside for a few years. After he came back to Nanjing, he was assigned to a local small hospital.  However, due to his skills, he got immediate respect from patients and doctors in other hospitals. His patients all belonged to hard-to- treat, many of them also in danger. I saw many infants from Nanjing Hospital for Children who were in critical condition, esp. who suffered from virus “Fall season diarrhea” , at the end stage-very dehydrated and often with circulation failure.  Dr. Su used quick acupuncture and acupressure, and sometime with herbal tea.  Dr. Su saved many of these patients.

Many patients came from very far away, such as northwestern of China.  Dr. Su was very famous in acupuncture treating vision loss due to optical nerve atrophy caused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MS (multiple sclerosis). Since I studied with him I not afraid to treat the patients who have critical conditions or intractable illnesses with acupuncture or Chinese herbal tea. At that time, I was about 22 years old. I graduated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1986.

In his office, about 400-500 sq ft, there were many “Thanks Flags” on the wall given by patients. During a 4 hour period he would see about 40-50 patients.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