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Posts Tagged ‘2016’

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发展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16-12/06/c_1120063254.htm
2016年12月06日 12:21:5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刘映)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发展状况的白皮书。据了解,白皮书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全文约9000余字,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语种发表,中文版和英文版已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中医药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在“治未病”、重大疾病防治、康复以及完善健康保障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健康环境方面,中医药也具有优势。

    中医药“整体化、个体化、治未病”等理念意蕴深远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袭艳春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包括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等。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做出了重大贡献。近些年来,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让世界见证了传统中医药的魅力。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速,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年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比如200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近期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王国强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形成了以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城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农村,形成了由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为主的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其中民族医医院253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含民族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全国有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2528个,其中民族医门诊部、诊所550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诊所7706个。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

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贡献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同时,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江苏昆山爆炸等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

此外,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快速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政府重视和保护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已有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此外,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实施了《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到649项,年平均增率29%。中医、针灸、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材种子种苗5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广东、上海、甘肃等地方中医药标委会相继成立。

    中医药已成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从里约奥运会、G20杭州峰会,以及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等国际重大活动和会议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中医药热现象。

对此,王国强表示,今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此次调查引用LightSpeed Research全球样本库中覆盖G20中除欧盟外的19个成员国9500个样本,并严格执行Online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第一次调查相比,中医药首次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50%,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并呈现新特点。与中医密不可分的武术列居第二,远超书法、戏曲、饮食等元素。

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新加坡、古巴、越南、阿联酋和俄罗斯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251个会员团体。

王国强表示,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为全球传统医学发展做出贡献。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此外,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应用,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中国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推动传统药监督管理国际合作,保障传统药安全有效。

    我国将建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提升中药安全性

    一图读懂中国的中医药

【纠错】

[责任编辑: 宫晓倩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中医药

<!–

http://tmisc.home.news.cn/cloudnews/res/dest/xinhuanet/firstReq.js?t=20150323.js–>

注销
 

<!–

–>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新华微博

冬雪春雨4296952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2016年12月06日 19:04 发表

中国的传统中医医务工作者,中国的中药材质量,中国的中药产品的质量,中国新闻有关中国中医的报道质量,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中药材,中药产品检验质量到底怎么样?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被污染了?

顶(0)回复复制举报

悲欢离合4294282 [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16年12月06日 07:55 发表

中国药助中华民族人数众多,人材济济,繁荣昌盛、就是最明显的疗效。

顶(1)回复复制举报

<!–

–>

Advertisement

Read Full Post »

Google scholar 2016 Journal Listing CAM

Google scholar listed 20 leading journals in CAM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field in 2016, please click the link above.

Below is the Journal list I picked as SCI journals in CAM field.

  1.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IF 3.83 (2014/2015);
  2.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IF 3.00(2014/2015);
  3.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IF 2.96 (2015);
  4. Chinese Medicine (UK). IF 2.34(2013);
  5.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IF 2.22(2013);
  6.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F 1.99 (2015);
  7. E-CAM,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F 1.88 (2014/2015);
  8.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IF 1.67 (2013);
  9.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IF 1.52(2013);
  10. Journal of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IF 1.14 (2013);
  11.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F 1.40 (2013);
  12.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F 0.67 (2013);
  13.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F 0.65 (2013);
  14.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Electro-therapies research. IF 0.40 (2013).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