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Posts Tagged ‘承淡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承淡安   http://www.jymxyjy.com.cn/news/list.asp?Unid=813
承淡安(1899一1957)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近代针灸复兴的杰出代表、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曾身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

承淡安,又名澹盒,字启桐,亦字秋梧。1899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初八)诞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承凤岗专治小儿病及麻痘,在当地颇具名气和威信。父亲承乃盈毕生以外科、幼科、种痘、针灸行其业。父亲性情温顺善良、待人亦至诚恳,虽然业务年年增长,但所接触的都是劳动群众,诊资不计有无,所以经济仍很拮据,生活过得艰难困苦。这些都对承淡安有深刻的影响。

1905年,六岁时,承淡安跟邻居方先生启蒙认字;八岁时又跟查先生学读四书;到十二岁时,读完《礼记》、《左传》、《幼学林》等三十余本书。1910年入华墅坊前龙砂义学读初等三年级。参照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学制》,小学初等4年,高等三年。承淡安读书聪明好学,深谙触类旁通的掌握知识要领,1915年即以各门功课第一的好成绩高小毕业,为此还留在学校当(两年)教员。淡安少小受祖父、父亲医文化熏陶和影响,身为世代名医之后的承淡安,自然是承门中医的唯一继承人。当教员不是父亲盈公的本意,只是想让他历练一下,懂得生活,提升为人素质,承淡安先生求学和从教经历,确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当然,承淡安回家仍然要接受爷爷和老爹的医道知识传授。什么中草药、人身穴位……林林总总的医道知识引导着他亦步亦趋迈向中医领域。好在他从父学医悟性很高,甚得祖传绝技精要。1917年,家父盈公让承淡安跟随当地名医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从此正式步入医道专业。期间,承淡安读完了《灵素类纂》、陈修园注《伤寒》和《金匮》、华氏《温热经纬》、汪昂《汤头歌诀》、《本草神农经》等医籍,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中医学业猛进,庭训加师传,使他的国医基础坚实而深厚,为以后的针灸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走强国之路

1919年,承淡安为寻辟西医学径,游学上海,正赶上“五四运动”在各大城市爆发。“五四运动”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始,是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 民主 、 科学 ,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尤其西学东渐的思潮和民主科学思想,对这位青年中医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初冬,承淡安参加了汪泽办的中西医学函授;翌年,又到上海西医周星一实习,学习西药应用和注射疗法;同时,又学习了灵子术。结束中医入门学习生涯后的时间里,承淡安对医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西医方面,并参加了一系列的西医学习班。这个时期的承淡安,只要听到有新奇的、又好又快又灵的西医治病方法,总想去学一下,对自己父亲的针灸、挑痧、推拿等传统疗法,有些不以为然。直至1920年秋,患腰痛和失眠的承淡安,连续服用几个月的中西药都未见效,回到江阴后却被父亲用针灸很快治愈,这才改变了他对针灸的一时偏向,转而潜心研习针灸。1921年冬,他与父盈公的“世家业医”在华墅街面开业,一时门庭若市。承淡安先生从《针灸大成》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白天行医,晚上读书。还将原先的名字(承启桐),改为承淡安。在诊疗中,他发现许多 疑难病 症用中西医医治无效,还不如父亲针灸来的快。他以家学中医针灸之术为病人施诊理疗,一家三代以行医造福乡里,成为一方百姓的救命神医。从此,他对针灸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遂刻苦钻研《灵枢》、《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书,专攻针灸技术,以及现代生理、解剖等医学知识。承淡安先生生当多事之秋,国家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先生悯之,思针灸能不药而愈病,奏效敏捷,是救民水火的捷径”。 1923年春,承淡安建议扩大为民治病的范围,得到爷爷的赞许。他第一次开始在距家八十里的北国镇集市上开设诊所,独立悬壶行医。他虽年纪轻轻却非常同情当时农民的疾苦,但凡穷人就诊尽量以针灸术施治,藉以减轻病人家里经济负担,乡里人无不交口称赞。

承淡安愤懑满清道光以“袒裼裸裎,有伤大雅,针刺艾灸,非奉君之所宜”加罪针灸,下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宣判了中华针灸学术的死刑,致使针灸医学倡导乏人,举步维艰。这时,刚好距1822年针灸被逐出清朝太医院整整一百零一年,此时的针灸只是存于民间的一种手艺而已。加之本世纪初,西学东渐,使中华民族宝贵的针灸医术奄奄一息,濒于灭绝。旧中国政治腐败,外侮内患,战火绵延,贫病者到处皆是。翻开中华历史长卷,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隋唐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个专门学科。此后历朝历代,无不把针灸一科列为太医院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承淡安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毕生要为中国针灸医学正名,并弘扬、振兴针灸学术。他说:“我下定决心,挽此狂澜”。

1926年冬,先生先后在苏州、望亭、无夕等地悬壶济世,为民治病,扩大针灸医学的影响,对贫病患者不仅施诊给药,而且分文不取,因此深得病家的信赖。他最有名的创业宣言就是:“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他自己身体力行,经常抱病应诊,不受患者馈赠。他不但身体力行,还总是将胸中所学帮教指导同道中医师实施针灸术,共同为民义诊,一时间整个苏州城轰动了,人们奔走相告,击掌相庆,“针灸术”名声鹊起,人心的向背足以证明中国针灸医学的生命力。承淡安因为到处行医,所以着眼处均是广大贫病纠结的老百姓,让他更体会到针灸医术是拯救病民的最佳选择,决心以针灸为主要手段,为复兴针灸造就良好声誉,实现强国强民之梦。从此,承淡安走上了振兴中国针灸学教育艰难而曲折的创业之路。

针灸教育梦

1928年初夏,在苏州行医之际,承淡安参加了吴县中医公会.与中医季爱人、祝瞿卿、朱藕令、杨汉章几位同仁,共办苏州中医学校于王枢密巷。承淡安矢志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已任,打破针灸术不公开传授的保守观念,公开家学,并承担生理与针灸两门课的讲义编写与授课工作。学校虽然不满一年即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然而,承淡安却由此开始了他的针灸教育事业。1929年,承淡安迁居苏州望亭设诊所,开门收徒。1930年10月,承淡安在吴县望亭正式创办了“ 中国针灸学 研究社”,这是近代 中医教育史 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机构,公开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员,广传薪火。他通过印发教材,通函指导的方式,竭力从事针灸学的函授教育工作。民国初期,除江南外,国内许多地方针灸几成绝学!针灸技术不但得不到国民政府关注和倡导,相反民国政府百般歧视甚至妄图取消针灸一行。承淡安在苏州民间困境中苦斗,历时两载,最后又因经费窘缺而停办。

1932年10月,承淡安在无锡西水关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恢复社业。为了办学,承淡安节省每一文钱,和学生在几间破旧的屋子里编写教材、书稿,复函学生问讯,晨昏相继。是年秋,承淡安完成了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的编写,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绘制的《人体经穴图》,经络腧穴清晰可辨,便于学员自学。他还亲自负责指导,解答疑难问题,深受学员的欢迎,也为该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于次年出版《中国针灸治疗学》,同时公开申明可为购买图书者免费解答书中疑问,引起读者极大兴趣。该书分四篇,第一篇“总论”,讨论了针灸术的沿革,针灸在治疗上的价值以及关于针灸的治疗和奇经八脉的研究;第二篇“经穴之考证”,讨论了人身度量标准,穴位的解剖部位、主治、摘要等;第三篇“手术”,叙述了针具的制造及其施针的手法,尤其强调了针刺并泻手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针灸手术名称虽多,除补泻手法外,余不足取;第四篇“治疗”,分别介绍了伤寒、温热病、暑病、霍乱、中风、惊风、癫狂、疟疾等42种病症的病因、征象、治疗、助治及其预后。为精确指示穴位,不仅用西医解剖部位予以解释,还用点穴后的人体照片予以影印,较之绘图更富有真实感,并在每个穴位都编写上号码,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初学者。承先生以对学术极其负责的精神,不断予以修订,短短六年中,该书连出八版,内容不断丰富,更名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成为近百年来影响最大的针灸专著。

自承淡安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针灸研究机构——中国针灸学研社后,就以函授通讯研究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发展社员,一年下来,函授学员遍布海内外,承淡安矢 志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已任. 1933年10月10日,承淡安在原先只限于社内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之基础上,创办了《针灸杂志》,此乃近代中国最早的针灸学专业刊物。内容辟有“论文”、“专载”、“杂著”、“问答”、“社友成绩栏”、“医讯”等专栏,原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针灸杂志》作为学术探讨之园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针灸临证研究的基地。此后南北各地针灸研究组织纷纷成立,相互呼应,相互切磋。承淡安先后又出版《经穴图解》、《经穴大挂图》、《百症赋笺注》、《经穴歌诀》等著作。此时,承淡安放弃中西药物,专以针灸治病。国内外求学者日益增多。办学期间,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针灸专门医院针灸疗养院,并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知识引入传统针灸理论。在创办针灸刊物之际,承淡安还及时开辟了教学实习场所,明智地把握了针灸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承淡安在应用电针灸,并试制皮内针、揿针、梅花针、艾条灸等,经临床试用肯定疗效后,才推广应用。1934年开始,承淡安为了改善函授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辟出了教学实验场所,开设实习科,让学员参加5个月的针灸临床实习,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受到学员们的衷心拥护。

“针灸也能救国”

办社中,承淡安先生渐感学识不够。1934年10月,承淡安不顾年弱多病,东渡扶桑,学习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历时8个多月,足迹遍及日本三岛。他与日本国针灸界人士切磋临床及理论,翻阅了国内少见、流传于日本的针灸古籍,并与日本东京针灸高等学校校长板本贡 教授 晤谈针灸,被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在日本期间,承淡安四处奔走、多方搜集日本的教学、科研资料和针灸器械。从中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这部古典珍籍的失而复得,辉映了承淡安的拳拳之心。他怀揣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和雄心,重新回到了他热恋的故土,开始新的事业征程。

1935年6月,针灸研究社内的组织机构日趋完备,先后创设了治疗、发行、编辑、阅报等辅助科室,从而使研究社名副其实地初具专业学校的规模。从日本归来后,又创办了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讲习所”。明确规定学制,设有三月的速成班,六月的普通班和二年制的本科班。学员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国文水平,经考试合格方可录取。讲习所开设了内经、经穴学、针科学、灸科学、针灸治疗学等系统的祖国医学方面的课程;为谋求中西之汇通,并保证能在当时国民教育中取得合法地位,特开设解剖、生理、病理、消毒及诊断学等西医课程。

承淡安一面联合同道在无锡筹组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及针灸疗养院。同时,他潜心普译日本国针灸经络著作好多部,为此承淡安倾其所有,在中国针灸学研社附设中国针灸讲习所。该所在1936年创办了针灸疗养院,设病房、门诊,接待需要针灸治疗的患者,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年,将原先的函授教育升格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扩大校舍、丰富课程、添聘教师。1936年末,中国针灸讲习所扩充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增加二年制毕业的本科班,对二年制的本科生,还增设了难经、医论、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和经穴、点穴等专科,尚有国文、日文、体育诸课程,并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在原针灸门诊基础上首办针灸医院(受当时政策限制,取名为针灸疗养院)。1937年,承淡安将平生积蓄,悉数用以建筑教学楼,扩充学校,并添设图书馆。随着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讲习所和专门学校的不断发展,先后结业学员共3000余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不久无锡沦陷,教学楼未及竣工,侵华日军的飞机很快将学校夷为平地。为免遭日寇驱役,让传统针灸术为国难当头的中国人服务, 1937年冬,踌躇满志的承淡安决定避难西迁,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入川。在颠沛流离的恶劣环境下,仍不忘初衷,他一面随处为患病者看病,一面沿途带徒授学。每到一地他都设有短期或临时的针灸培训学习班。如在 湖南桃源 举办了训练班三个月;在成都开办了“中国针灸讲习所”和“成都国医学校”;辗转德阳时,又创办了“德阳国医讲习所”。八年抗战中,培养近千名针灸学徒学员。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抗战八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他开设的针灸分校、研究会遍及南方各省,以及香港、东南亚地区。

抗战胜利后,承淡安从四川回到苏州,决定重新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经过一番努力,针灸学研究社又恢复了昔日景象。《针灸杂志》又如期复刊出版,后来更名为《针灸医学》,共出版21期,后因为内战残酷,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被迫停刊。

“澄江针灸学派”

承淡安兴办学社,弘扬针灸,开展针灸教育,是他最突出的成就。教学医疗之余从事著述,毫不懈怠。在针灸研究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掌握针灸治病机理。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承淡安吸收了如神经纤维损伤的变质学说、电气交流变化学说、海特氏带反射学说、物理刺激促使神经机能兴奋或抑制学说,等等,以及针灸激发网状内皮细胞的防御、营养、修补能力,针灸提高活体生理机能对抗疾病的抵抗能力,针灸兴奋知觉神经,并通过交感神经机能亢进而影响造血器官等学术研究成果;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甚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

他一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出版医著12种,译作4种,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校注十四经发挥》、《铜人经穴图考》、《针灸精华》、《伤寒论新注》等,为弘扬中国针灸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中国针灸治疗学》是他编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针灸专著(成书于1928年,刊行于1931年)。该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将新旧学说融会贯通,大量引进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知识,特别是在阐述腧穴定位时,既有现代解剖部位作解释,又有人体穴位实录图文,使初学者易于掌握。书中还总结了二百多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承淡安先生的学术风范和学术成就,深深影响了门人弟子,一批又一批的承门弟子成为海内外弘扬针灸的主力军,逐步形成了以融通中西医学为特色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群体。

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 针灸学 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 针灸学 派”。澄江 针灸学 派的形成,始于1929年 承淡安 创建的中国 针灸学 研究社,并以 承淡安 先生学术思想渐趋成熟、其主要弟子门生学术思想日益异彩纷呈为发展主线。该学派各时期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百年针灸发展脉络。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澄江 针灸学 派清晰的学术师承、统一的学术主张与共同的理想抱负等诸项特征,充分显示了其科学学派本质,这也是澄江 针灸学派与一般传统中医流派的区别所在。深入研究澄江 针灸学 派的特质,努力弘扬澄江 针灸学 派的既重经典又求创新的精神,将会极大地推动 针灸学 术的发展,为 针灸学 科更加深入地现代化、国际化添力。
1954年7月承淡安先生在《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讲义》基础上出版发行的《中国针灸学讲义(新编本)》,作为新中国第一本高等中医药教育使用的针灸教材,奠定了《针灸治疗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临床治疗规律。承淡安先生在详细考察每个腧穴的定位和解剖结构,掀开了腧穴发展史上新篇章。在书中,他还引入人体骨骼图、人体肌肉图、人体血管分布图、人体神经分布图,并按照解剖部位标记各腧穴所处位置,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经穴图解》一书中, 承淡安 按头、躯干、手、肘、膝、足等部位,绘制17幅经穴骨骼图,将腧穴与骨骼的关系描述得清楚明了,十分便于学习。有感于经外奇穴颇多特效的临床经验, 承淡安 对经外奇穴也极为重视。《中国 针灸学 讲义》共收录他收集整理的经外奇穴132个,且分别记述了各穴名称、位置、针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供临床医家采用。在课程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针灸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针灸技能训练方法,培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直接影响了近五十多年针灸教育的发展。全国解放后,以承淡安为始点的澄江针灸学派渐显枝繁叶茂之势。他们以弘扬针灸学术、复兴针灸事业为共同目标和毕生追求,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产业等诸方面不懈探索,成就了学派共同的梦想与光荣。遍布海内外的承门弟子,都以澄江针灸学派的传人为荣,这种自发情怀也营造了澄江针灸学派组织形式上的自主性。鉴于社会秩序和物价均趋稳定,承淡安决定在苏州恢复学研社社务及《针灸杂志》。承淡 安始终不渝、矢 志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已任,公开家学,一再发起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刊发行了中国最早的针灸专业杂志《针灸杂志》,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针灸专门医院针灸疗养院,并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知识引入传统针灸理论。在 承淡安 及其弟子以及全国针灸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针灸终于在中西医交流与冲突并存的思潮中,完成了现代 针灸学 术体系的构建,对中医针灸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任校长

全国解放后,中央对中医提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总方针。承淡安开始重视经络的研究,在杂志上发表《针灸治病的学理》一文,强调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与临床应用。同时翻译了日本间样白所著的《经络治疗讲座》和代田文志的《针灸真髓》两书,较深入地探讨了经络理论,成为中医针灸理论高层次教育的教科书。

1953年,国务院为了弘扬中华中医针灸事业,满足全国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亟待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中医针灸教育队伍,培养更多更好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苏南是中医文化中心带,世代名医辈出的地方,江苏省人民政府也决心拯救传统针灸医学。组织一支中医针灸医疗教育人才队伍固为重要,选择“领头羊”更为重要。195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大学建制先行创办江苏中医药进修学校(后为江苏省中医药大学)。学院第一任校长的重担就落在了全国中医针灸学界现代教育创始人承淡安的肩上。是年5月,承淡安放下苏州学研社及《针灸杂志》诸项业务,到六朝古都南京创建江苏中医药进修学校。这也是承淡安有生之年的期望所在,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并委以重任,让他心存感激,决心全身心投入创建工作。他很快组成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师资队伍,一时名医云集建业城,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是年,承淡安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55年承淡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从此,承淡安更是马不停蹄,力疾从公,在针灸理论、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学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针灸的领先地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承淡安还编著了《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讲义》等数十种针灸书籍,创办了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翰林学院)。承淡安以其学识、成就和个人品质,折服业界同行。他和叶橘泉、邹云翔、周攸斋等同事们一起,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体系的确立,构筑了基础,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了中医针灸事业的传承推广。在针灸临床学术思想方面,承淡安既注重辨证施治,又能审症求因,根据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拟定治疗方案,形成辨证辨病,中西互参的特点。在具体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上,除特别研究需要外,承淡安注重以疗效为中心,针药结合,各展其长。在针、灸关系的处理上,坚持针、灸并施,相得益彰。同时,承淡安还强调要疏针简灸,以适宜的刺激量,确保针灸疗效。 承淡安 一直重视学员针刺手法的练习,认为手法是否熟练以及指力之强弱是临床收效的重要基础,不仅创建了针灸界沿用至今的指力练习方法,而且发明了无痛的押手进针法。在对传统针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界长期莫衷一是的针刺补泻,他提出针刺无补泻之别,而只有刺激强弱不同的观点,主张对于刺激强弱与疾病虚实之间的关系,应由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体质情况、耐受程度、病之新久、得气难易和气感强弱而随机应变,并认为单纯依据病之虚实来决定针刺补泻或针刺轻重之说,只是一种说教而已。

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精心总结自己毕生经验,著书立说甚丰。承淡安先生,毕生以复兴针灸为己任,形成了在我国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推动了针灸的复兴。他撰写各类专业论文数十篇,自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 伤寒论新注 》、《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等15种专著并译有日人《 针灸真髓 》、《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 等5种近作,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200多万字;还有许多专稿未及在生前公诸于世。据查证,中国医学书籍中,针灸经穴注有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名称,以承氏的著作为最早,实际上他也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以德为先,以术济世是承淡安教育思想的根本。在针灸治疗技术上,承淡安的着眼处是广大贫苦的百姓。他最有名的创业宣言就是:“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他自己身体力行,经常抱病应诊,不受患者馈赠,对待学生如同兄弟或子女,质疑答辩,总使学生弄懂弄通,心领神会才放心。他为针灸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不遗余力的精神和崇高的医德风范,对同事和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鼓励促进作用。承淡安先生在针灸事业上建树的巨大功绩和医德、师风、人品上的光辉楷模,被针灸界乃至整个医学界广为传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5年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期间,承淡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名气大的很哟!希望你多多培养针灸人才”。今天,承淡安的愿望实现了。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他专门开辟了一所国际针灸训练中心,数以千计的针灸继承人源源不断从这里输向祖国和世界各地。

针学巨壁

1957年7月10日,承淡安终因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的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享年58岁。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济深题赠挽联:“康济斯民良相同功垂永誉,阐扬绝学名医传世有针经”。承淡安先生以弘扬针灸学术为毕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北京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承淡安国内弟子常常应邀到南美、欧洲、亚洲许多国家讲学,并多次出席国际性针灸学术研讨会。
承淡安先生留下的学术财富十分丰厚,深为学界所景仰。对承淡安先生的诞辰纪念、学术思想总结评述、历史功绩的追忆,层出不穷。

1989年9月13~15日在承氏故乡——江阴市隆重举行“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塑像揭幕仪式”中国针灸学会称承淡安先生创立的针灸学派为“中国针灸澄江学派”。原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为塑像题词:“针学巨壁”。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王雪苔,江苏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华强、副局长陈尧,江苏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张锦清,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项平和无锡市、江阴市的有关领导,以及应邀前来的国内外学者,承门弟子,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1999年9月12日,海内外近百名针灸同道汇聚在承淡安先生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隆重召开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到会表示热烈祝贺。对承淡安先生及其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给于了很高的评价。

2011年10月29日,首届“澄江针灸学派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澄江针灸学派研究中心与针灸推拿重点学科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标志着作为针灸学科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派研究重心移至江苏。来自世界针灸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江苏省政府、江阴市政府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新加坡、马来西亚、普林斯顿针灸研究中心等海外澄江学派传人发来了贺电贺信。

历经百年沧桑,终为中国针灸乃至中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虽然全面归纳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成就,还需假以时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澄江针灸学派旗帜的引领下,络绎不绝的学派传人正在以承淡安先生为精神动力,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岗位继往开来,努力造就祖国医学新的辉煌,为使针灸医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而奋斗不息。

 

作 者 暨阳名贤研究院秘书长 张  洪

澄江中医研究会秘书长 花海兵

Advertisement

Read Full Post »

著名的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承淡安

从属主题: 淡安  针灸  教育家  教育  中医   著名

承淡安,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毕生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创办中国最早的针灸研究社、中国针灸专门学校和针灸杂志。学生遍布国内各省 以及东南亚各国。为弘扬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对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承淡安,又名启桐。承门世医,其祖父承凤岗精中医儿科,父亲乃盈擅长针灸、儿科、外科,均为当地名医。他青年时即随父学医,尽得家传,又从同邑名医翟简庄学习中医内科,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此后又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校学习,掌握西方医学诊疗方法,成为兼通中西医学的医生。开业后遇有许多疑难病症经治无效者,由他父亲针灸治愈,感到惊奇,引起他对针灸的极大兴趣。遂刻苦攻读《灵枢》、《针灸甲乙经》等针灸专著。不数年,深得针灸秘奥。学成,即悬壶苏州。治疗以针灸为主,药物为辅,所治多验,获得良好声誉。 创办针灸学研究社和函授班

兴办学社,弘扬针灸,开展针灸教育,是承淡安最突出的成就。承淡安鉴于当时国家内忧外患、饥馑连年,贫病交迫者比比皆是,因思针灸可不药而愈病症,挽救贫病,乃著文宣传针灸的作用和推广应用之必要,以期对贫而病者有所裨益。针灸医学自清道光帝下令太医院废止针灸一科以后,迭遭摧残,日趋衰落。针灸医生寥若晨星,大好医术濒临绝境。他有鉴于此,乃慨然以振兴针灸医学为己任,积极策划培养针灸人才。1929年于苏州望亭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设立针灸函授班,广传薪火。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机构。他亲自编写的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自行绘制的《人体经穴图》,经络腧穴清晰可辨,便于学员自学。教学中他自己负责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深受欢迎。1932年,社址迁往无锡,在充实教材,修订招生办法之后,国内外参加学习者日益增多,邮书咨询者日十百起。他有问必答,无私传授,手不停披,夜以继日,不以为劳。

为使各地学员相互交流,互通信息,承淡安组织学员撰写学习心得,并在社内刊行《承门针灸实验录》,免费发给社员;继则在1933年创办《针灸杂志》,这是中医历史上最早的针灸专业杂志。杂志辟有“论文”、“专载”、“杂著”、“问答”、“社员成绩”、“医讯”等专栏,从双月刊逐步改为月刊,至抗日战争前共出版36期。抗战胜利后复刊,改名为《针灸医学》,出版了15期。

为了改善函授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该社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开辟了教学实习基地,从1933年冬起,举办实习科,学员可参加针灸临床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受学员欢迎。

随着该社事业的发展,研究社组织机构亦日臻完善,工作人员不断增加,至1934年分设了总务、研究、治疗、编辑、发行等部门,创办了图书馆,初具专业学校规模,并先后在浙江、陕西、福建、湖北、广东、安徽等地设立了分社。在承门弟子们的努力下,香港与东南亚地区亦相继开设分社,从而扩大了针灸医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推广应用。

针灸医学从6世纪传入日本后,颇受重视,一直盛行不衰,各地举办了多所针灸专业学校,均较正规。而针灸发源地的我国,反寂寞无闻,他对此不胜慨叹。因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乃决定去日考察。1934年秋,承淡安东渡扶桑,考察日本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历时8个月,足迹遍及三岛,参观了日本各地针灸学校,与针灸界人士切磋学术,相互交流。1935年夏,他与日本东京针灸高等学校校长坂本贡教授畅谈针灸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操作方法,并从事治疗活动。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人经承淡安治疗,均很快好转,在日本医界引起轰动,坂本贡极为钦佩。在日期间,他曾多方设法搜集有关针灸教学科研资料以及针灸器械,尤其访得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孤本,如获至宝,回国后加注作序,出版发行,以广流传。 创办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和针灸疗养院

回国后,承淡安决心举办针灸专门学校,遂约同有志之士,共同商讨办校方针,决定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基础,附设学校,汲取日本办校中有益的经验,结合该社的具体条件,创办了“中国针灸讲习所”,学制有3个月的速成班,6个月的普通班和两年制的本科班。招收已具有一定医学基础和文化水平的学员,经考试合格后录取。课程设内经、诊断、经络腧穴、针科学、灸科学、治疗学等中医传统学科,并设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西医学科。二年制本科增设伤寒、金匮、中医基础、国文、日文、体育等课程,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同时成立了“针灸疗养院”,设病房和门诊治疗室,为学员提供了见习和实习基地。翌年,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惨淡经营,至为艰苦,而当时政府不但毫无资助,反而多次横加阻挠,多所挑剔。他据理力争,坚持不懈,其奋斗精神,为当时医界所赞许,鼓舞了全校师生教学热情,使全校出现一片繁荣气象。该校培养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员,分散全国各地,为此后针灸事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1937年初,承淡安将平时积蓄悉数投入建筑教学楼,添置教具,扩充设备。未及竣工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惨遭日军轰炸,针灸学校被夷为平地。承淡安痛恨之余,仍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决定避难西迁。该年冬季出发,途经江西、湖南迂道入川,辗转于重庆、成都、德阳、简阳、什邡一带,在旅途艰辛、异乡穷困的恶劣处境中,他不忘夙志,独立支撑,坚持行医教学。先后在湖南桃园举办针灸训练班;在成都开办“中国针灸讲习所”,并兼成都国医学校教授;在德阳创立“德阳国医讲习所”讲授针灸与伤寒课。入川10年余,培养学生数百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承淡安倦马归来,经10年颠沛,极为劳顿。其时国事日非,民不聊生,迫于形势,他只得暂时休养,然复兴旧业、振兴中医之夙志未尝少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承淡安受到极大鼓舞,额手称庆曰:“振兴中医,此其时矣”。遂召集旧友,积极筹备复社工作。1951年终于在苏州恢复“中国针灸研究社”,传道授业,一如既往,并从事临床治疗研究,总结经验,教育后学,以弘扬针灸学术。当地政府十分关心承淡安事业,给予鼓励与支持。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从此,他如骥马之得康庄,得以大展雄才,藉酬夙志。

承淡安在长期艰苦创业的过程中,虽历尽坎坷,屡遭挫折,但始终未能移其夙志,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医事业。他节衣缩食,倾囊办学;耳提面命,呕尽心血,毫无保留,培养后学,为当时医学界所尊重。数十年来他的授业门生达数千人,函授学员逾万人,遍及国内各省和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中国针灸事业的振兴和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2] 下一页

Read Full Post »

承淡安与澄江针灸学派

http://zhan.renren.com/1248zhongyiwushu?gid=3602888498002035629&checked=true

承淡安(1899-1957),江苏江阴人,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之一,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1954年9月筹办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0月出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承淡安先生以弘扬针灸学术为毕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北京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

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

承淡安先生留下的学术财富十分丰厚,深为学界所景仰。对承淡安先生的诞辰纪念、学术思想总结评述、历史功绩的追忆,层出不穷。随着“澄江针灸学派”的提出,对澄江针灸学派的研究文章一直不绝于途。

承淡安学术成长经过

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华士镇的一个中医世家。六岁开始国学启蒙,十六岁高小毕业,因家庭经济不继,留校任教。1917年,承淡安开始跟随当地名医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三年时间,读完了《灵素类纂》、陈修园注《伤寒》和《金匮》、华氏《温热经纬》等医籍,并由此走上了医学道路。

西学东渐的思潮和民主科学思想,对这位青年中医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结束中医入门学习生涯后的整整三年时间里,承淡安对医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西医方面,并参加了一系列的西医学习班。这个时期的承淡安,只要听到有新奇的、又好又快又灵的西医治病方法,总想去学一下,唯独对自己父亲的针灸、挑痧、推惊等传统疗法,不以为然。直至1923年的秋后,患腰痛和失眠的承淡安,连续服用几个月的中西药都未见效,却被父亲很快用针灸治愈,才改变了对针灸的偏见,转而潜心研习针灸。这时,刚好距1822年针灸被逐出清朝太医院整整101年!

1925年春,承淡安开始独立开设诊所。1928年夏,他与吴县中医公会的几位同仁,共同创办苏州中医学校,并承担生理与针灸两门课的讲义编写与授课工作。学校虽然不满一年即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承淡安却由此开始了他的针灸教育事业。

有感于“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道光诏令后,针灸发展日趋式微的现状、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及废止中医之说的压力,坚信针灸廉、便、效、验临床价值的承淡安,于1930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医学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教育机构,并于次年出版《中国针灸治疗学》,申明可为购买图书者免费解答书中疑问,引起读者极大兴趣。研究社迁址无锡后,又先后出版《经穴图解》、《经穴大挂图》、《百症赋笺注》、《经穴歌诀》等著作。1933年10月10日,在原先只限于社内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基础上,独力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业刊物——《针灸杂志》。此时,承淡安亦放弃中西药物,专以针灸治病。

为适应研究社社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1934年10月,承淡安东渡扶桑,学习和考察针灸。1935年5月,获东京高等针灸学校“针灸专攻士”学衔,并携带一些针灸教学图具,以及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十四经发挥》等医学专著,怀揣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和雄心,重新回到了他热恋的故土,开始新的事业征程。

回国后,承淡安倾其所有,在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中国针灸讲习所,将原先的函授教育升格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扩大校舍、丰富课程、添聘教师。1936年春末,中国针灸讲习所扩充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增办二年毕业之本科,并添设图书馆,在原针灸门诊基础上首办针灸医院(受当时政策限制,取名为针灸疗养院)。不料,侵华日军的飞机很快将学校夷为平地。为免遭日寇驱役,1937年冬,踌躇满志的承淡安只得避难西迁,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入川,每到一地,都开设针灸学习班,传播针灸薪火。在川九年间,共培养针灸学员达三四百名。

1950年底,鉴于社会秩序和物价均趋稳定,承淡安决定在苏州恢复研究社社务及《针灸杂志》。1954年9月,应江苏省政府邀请,赴南京参加筹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和江苏省中医院,并停止研究社及《针灸杂志》诸项业务。在出任校长期间,他和叶橘泉、邹云翔、周攸斋等同事们一起,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体系的确立,构筑了基础,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了中医针灸事业的传承推广。1957年7月10日,终因积劳成疾,驾鹤西去。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济深题赠挽联:“康济斯民良相同功垂永誉,阐扬绝学名医传世有针经”。

承淡安主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1、强调针灸的科学与临床价值

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2.将现代解剖学引入腧穴理论,阐明腧穴内涵

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1931年,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详细考察每个腧穴的定位和解剖结构,掀开了腧穴发展史上新篇章。在书中,他还引入人体骨骼图、人体肌肉图、人体血管分布图、人体神经分布图,并按照解剖部位标记各腧穴所处位置,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经穴图解》一书中,承淡安按头、躯干、手、肘、膝、足等部位,绘制17幅经穴骨骼图,将腧穴与骨骼的关系描述得清楚明了,十分便于学习。有感于经外奇穴颇多特效的临床经验,承淡安对经外奇穴也极为重视, 1954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共收录他收集整理的经外奇穴132个,且分别记述了各穴名称、位置、针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供临床医家采用。

3. 肯定经络的客观存在,阐明经络理论的重要作用

受西方实证医学以及日本新派针灸理论的影响,承淡安一度对解剖学上无迹可循的经络理论不以为然。但反复的临床实践,让他感悟到经络理论之可贵,发出了“针灸界应该首先学习研究经络学说”的呼吁,并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针灸临床现象与疗效等方面,论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他主张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文献按图索骥地寻找人体对应点,因为十二经络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因而也就有时代的局限性。承淡安十分肯定经络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价值,认为只有仔细辨别病变经脉之所在,才能在治疗时更具针对性。

4.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改进针刺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既是理论之运用,又是疗效之基础。承淡安一直重视学员针刺手法的练习,认为手法是否熟练以及指力之强弱是临床收效的重要基础,不仅创建了针灸界沿用至今的指力练习方法,而且发明了无痛的押手进针法。在对传统针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界长期莫衷一是的针刺补泻,他提出针刺无补泻之别,而只有刺激强弱不同的观点,主张对于刺激强弱与疾病虚实之间的关系,应由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体质情况、耐受程度、病之新久、得气难易和气感强弱而随机应变,并认为单纯依据病之虚实来决定针刺补泻或针刺轻重之说,只是一种说教而已。

5.阐明艾灸治疗的现代机理,量化艾灸操作

承淡安十分重视灸法的运用,综合中西医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认为灸法可以活跃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调整人体各系统之功能,不仅可以治病,亦可防病保健,使人延年益寿。为便于准确把握灸治量,他制定了强、中、弱刺激的临床灸治操作标准,并对施灸部位的选择和灸治现象进行了总结分析,较好地推动了灸治操作的规范化。晚年著有《灸法草稿》。

6.改进和研制针灸器具,规范针灸器具的规格

鉴于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针灸针具生产单位,针具制作规范缺如的实际,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对毫针的制式标准和质量要求作了严格的规定,并于1951年尝试以不锈钢制作针灸针,从而奠定了现代毫针的制作标准。同时,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的启发,承淡安不仅仿制了皮内针,更在此基础上创制和发明了使用更加方便的揿针。目前,皮内针和揿针都已经成为针灸临床的常用针具。此外,他还对温灸器、皮肤针、针灸经穴模型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澄江针灸学派之形成

承淡安先生的学术风范和学术成就,深深影响了门人弟子,一批又一批的承门弟子成为海内外弘扬针灸的主力军,逐步形成了以融通中西医学为特色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群体,学界径称“澄江针灸学派”。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集聚了一批有识之士,如广西针灸名师罗兆琚、江苏南通针灸名家孙晏如,以及出生中医世家、又是西医科班优秀毕业生的张锡君,又有邱茂良、赵尔康、留章杰、陈应龙、曾天治等门生弟子,俱以昌明针灸学术为纲领,共同研究之、努力之,从而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并存的背景下,萌芽了澄江针灸学派。

1954年,承淡安出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首任校长,以其学识、成就和个人品质,折服业界同行。学校首届中医进修班的毕业生程莘农、杨长森、肖少卿、杨兆民等,由中医内科转入针灸,开展针灸学术整理研究;杨甲三、李鸿奎、梅健寒、江一平等首届针灸师资班毕业生,留校参与针灸学科建设。加之邱茂良、李春熙等在校师资,以及海内外弟子效法承师,广传针灸薪火,以承淡安为始点的澄江针灸学派渐显枝繁叶茂之势。他们以弘扬针灸学术、复兴针灸事业为共同目标和毕生追求,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产业等诸方面不懈探索,成就了学派共同的梦想与光荣。遍布海内外的承门弟子,都以澄江针灸学派的传人为荣,这种自发情怀也营造了澄江针灸学派组织形式上的自主性。

澄江针灸学派的形成,始于1930年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以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渐趋成熟、其主要弟子门生学术思想日益异彩纷呈为发展主线。该学派各时期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百年针灸发展脉络。以程莘农领导的经络现代研究、邱茂良领导的临床研究、杨甲三领导的腧穴研究等,无不是在承淡安先生倡导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分化。在承淡安及其弟子以及全国针灸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针灸终于在中西医交流与冲突并存的思潮中,完成了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对中医针灸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澄江针灸学派清晰的学术师承、统一的学术主张与共同的理想抱负等诸项特征,充分显示了其科学学派本质,这也是澄江针灸学派与一般传统中医流派的区别所在。深入研究澄江针灸学派的特质,努力弘扬澄江针灸学派的既重经典又求创新的精神,将会极大地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为针灸学科更加深入地现代化、国际化添力。

澄江针灸学派之拓展

承淡安及澄江针灸学派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在澄江针灸学派的启示和影响下,中西医汇通和基于临床的科学研究蔚然成风。承淡安先生仙逝后,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留章杰、陈应龙、曾天治、高镇五、谢锡亮等一大批承门传人在海内外千帆竞发,在各自的领域孜孜探求,引领了针灸学科发展的前沿,实现了思维转变和研究的多样化。

1.邱茂良开启现代针灸临床研究范式

嫡传弟子邱茂良教授,首开针灸治疗传染病、急性病、疑难病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1958年撰写的“针灸治疗肺结核291例疗效观察”,被列入国家科研成果汇编;“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获1978年全国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邱老把中医、针灸的发展,归功于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正确性,认为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发展中医。在从事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发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中医,才能彰显中医实效。

2.杨甲三精研穴理

嫡传弟子杨甲三教授,探微索奥,尊求古训,精研穴理,先后出版《腧穴挂图》、《经络挂图》、《针灸临床取穴图解》、《杨甲三取穴经验》、《腧穴学》等图书。杨教授认为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基础,也是人体明显的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再根据其首创的“三边”“三间”取穴法(骨边、筋边、肉边,骨间、筋间、肉间为取穴标志),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准确地进行取穴定位。此外杨教授还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努爪切”之功,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

3.程莘农领衔经络研究之攀登计划

嫡传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上世纪60年代后,以经络为研究重点,在解放军第262医院协作下,完成了“体表循行81例研究”,成为我国早期经络研究佳作之一。主持研究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委聘任他为国家攀登计划之一“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国经络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临床上重视经络辨证的应用,对诸如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都有系统的理论认识,并能在临床上加以灵活应用。

4.留章杰精研针灸手法

嫡传弟子留章杰先生,精研针灸手法。主张先言指力,后言手法;先言气感,后言补泻;擅长灸法。在继承承淡安先生学术精粹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针法方面,他运针细腻,捻转均匀,提插得当,强弱适宜,故针感极佳,亦无痛楚。具体而言,首先强调指力核心说,指出练好充实指力的目的,在于捻针有数,进针有度,最终目标在于激发经气——得气。其次,强调持针,要求持针“中正平直”,指出在练好指力、正确持针的前提下,才能掌握“3度进针法”(即天、人、地3度进针)。再次,要求以平补平泻为基础,熟练掌握针刺基本手法。肯定灸法功效伟大,不论危重新病,慢性旧病,均为适用,并认为治疗时发灸疮方有效,不发灸疮则病不去。临床过程中常以艾炷瘢痕灸法获取奇效,被誉为“灸法神功”。

5.陈应龙独创补泄手法

嫡传弟子陈应龙先生,善于把气功的治神养心功能同针灸的补泻手法熔为一炉,独创带气行针的“子午补泻手法”,尤其擅治癫狂、瘫痪、聋哑、小儿麻痹症等症,并在针灸治疗方面形成四大特长:即针灸子午补泻手法、以气功和指力手法为基础的运气行针法、擅医奇难瘤疾,以及以针灸、气功、拔罐和中药综合施治之急救。主张“治病先治心”,认为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是战胜病魔的重要基础,并认为“经络是针灸的物质基础,穴位是防治疾病和保健延年的要枢。一个穴位可治不同的疾病,同一疾病又可用不同的穴位治疗”。

6.谢锡亮注重灸法

嫡传弟子谢锡亮先生,长期扎根基层,善于摸索总结经验,同时又博采众长,汲取新知。十分强调针灸基本功训练。在灸法方面尤得承淡安学术思想之精要。谢老灸法,以患者乐意接受为施治前提,认为灸法适用广泛,不论男女老幼、临床诸科皆为适宜,且有无病养生之功效。施灸的部位,应尽量避免颜面部及明显外露部位,以背部、腹部及四肢为常用。灸治取穴要准确,方法要轻巧。通过艾灸治疗疑难病症,使其成为对传统医学继承和发扬的典范。

7.苏天佑扬针灸学术于海外

再传弟子苏天佑先生,师从曾天治进入针灸殿堂。1940年创办“香港针灸医学院”,1973年在美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针灸治疗所(位于华盛顿)出任针灸治疗主持人,同时办班传播澄江针灸学术。1975年3月,和友人在波士顿创办首个针灸专科学校——纽英伦针灸学校,任首席教授。1986年2月获赠麻省针灸学会颁布的“美国针灸之父”荣誉称号。苏博士在海外推行针灸仁术,传播澄江针灸学术理念与学术体系,默默耕耘数十年,成绩斐然。2011年7月纽英伦针灸学校举办纪念苏天佑诞辰100周年大会,福建泉州张永树先生作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代表受邀赴会。

澄江针灸学派的诸多代表性人物,包括曾受到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影响,或曾私淑于承淡安先生门下的传人,学术成就同样至为突出,限于篇幅,兹不赘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衣钵传人,承淡安先生的众多再传弟子也正急流勇进,力攀针界高峰。

承淡安先生及其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历经百年沧桑,终为中国针灸乃至中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虽然全面归纳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成就,还需假以时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澄江针灸学派旗帜的引领下,络绎不绝的学派传人正在以承淡安先生为精神动力,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岗位继往开来,努力造就祖国医学新的辉煌,为使针灸仁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而奋斗不息。(夏有兵 张建斌 张宏如 王红云)

 

Read Full Post »

承淡安与《中国针灸治疗学》http://www.tcm-china.info/zjg/mjmz/jxdmz/74562.shtml


一、生平
承淡安(公元1899-1957年),又名启桐。江苏江阴市人,是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著名的针灸医家、学者和教育家。

 点击看大图青年承淡安 点击看大图承淡安故居

二、医学事迹

(一)创办针灸学研究社和函授班

兴办学社,弘扬针灸,开展针灸教育,是承淡安最突出的成就。当时的针灸医学自清道光帝下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之后日趋衰落,针灸医生更是寥若晨星。承淡安鉴于此,以振兴针灸医学为己任,积极策划培养针灸人才。1929年他于苏州望亭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设立针灸函授班,广传薪火。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机构。他亲自编写的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自行绘制的《人体经穴图》,经络腧穴清晰可辨,便于学员自学。他还创办了最早的针灸学杂志——《针灸杂志》,扩大了针灸医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推广应用。

点击看大图第一届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生毕业合影 点击看大图《针灸杂志》第一期书影

(二)东渡日本交流针灸学术

针灸医学从六世纪传入日本后,颇受重视,一直盛行不衰,各地举办了多所针灸专业学校。1934年秋,承淡安东渡扶桑,考察日本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历时8个月,他参观了日本各地针灸学校,与针灸界人士切磋学术,相互交流。在日本他发现了国内早已亡佚的滑寿之作——《十四经发挥》古本,并将之携带回国后校注刊行,为弘扬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创办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和针灸疗养院

1935年,承淡安从日本回国后,决定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基础,附设学校,汲取日本办校中有益的经验,结合该社的具体条件,创办了“中国针灸讲习所”。1936年7月,创办“针灸疗养院”,设病房和门诊治疗室,为学员提供了见习和实习基地。翌年,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该校培养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员,分散全国各地,为此后针灸事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承淡安避难西迁。在恶劣处境中,他不忘夙志,独立支撑,依旧坚持行医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承淡安受到极大鼓舞,召集旧友积极筹备复社工作。1951年终于在苏州恢复“中国针灸研究社”。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

承淡安呕尽心血,培养后学,数十年来他的授业门生达数千人,函授学员逾万人,遍及国内各省和港澳、东南亚、欧美地区,为中国针灸事业的振兴和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承淡安诊所 承淡安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任命书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承淡安弟子在港澳及海外影响

三、主要著作

承淡安在教学医疗之余从事著述,毫不懈怠。他一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出版医著12种,译作4种,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校注十四经发挥》、《铜人经穴图考》、《针灸精华》、《伤寒论新注》等,为弘扬中国针灸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中国针灸治疗学》是他编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针灸专著,成书于1928年,刊行于公元1931年。该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将新旧学说融会贯通,大量引进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知识,特别是在阐述腧穴定位时,既有现代解剖部位作解释,又有人体照片实录,使初学者易于掌握。书中还总结了二百多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中国针灸治疗学》书影 《中国针灸学》书影 《校注十四经发挥》书影

四、 学术特点

(一)主张衷中参西,强调临床实践

承淡安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何取长补短,相互充实与提高,是发展医学的正确方向。他所著《中国针灸治疗学》和《伤寒论新注》就充分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被针灸界称为澄江学派。

(二)对针刺手法独具见解

承淡安对针刺操作,强调练习手法要狠下功夫,认为指下功夫深厚者,下针不痛,得气、行气操作自如,奏效迅速。因此,在教学中他把练习指力、手法规定为学生的必修课。

(三)重视针刺补泻手法

承淡安极重视补泻手法,他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区分各种不同的刺激量,以适应各种不同病症。

点击看大图

承淡安诊室治法准则

(四)对针灸器械力求革新

承淡安在30年代即应用电针灸,并试制皮内针、揿针、梅花针、艾条灸等,经临床试用肯定疗效后,才推广应用。目前这些针灸器具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临床。

针灸专科教育 http://www.tcm-china.info/zjg/zjjyyjl/xxjy/71602.shtml

1929年,承淡安创办了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所,后来又创办了无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自1933年11月起,承淡安首先在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内,附设了针灸实习科,招收各地学员,到学社内进行面授和针灸临床实习,实习时间五个月。开始了正规学校式专门教育的初步尝试。1935年承淡安从日本归来后,创办了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讲习所”。明确规定学制,设有三月的速成班,六月的普通班和二年制的本科班。学员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国文水平,经考试合格方可录取。讲习所开设了内经、经穴学、针科学、灸科学、针灸治疗学等系统的祖国医学方面的课程;为谋求中西之汇通,并保证能在当时国民教育中取得合法地位,特开设解剖、生理、病理、消毒及诊断学等西医课程。对二年制的本科生,还增设了难经、医论、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和经穴、点穴等专科,尚有国文、日文、体育诸课程,并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到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

此外,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所属华北卫生学校,于1948年冬天在河北平山县举办针灸班,普及针灸知识。

点击看大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内外景 点击看大图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师生合影
点击看大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生第一届毕业合影(1932年) 点击看大图承淡安诊所(实习基地)

Cheng Danan

http://www.gera.fr/modules.php?name=Downloads&d_op=viewdownload&cid=5296

Cheng Danan (1898-1957).

Cheng Dan’an:a famous acupuncturist (1899-1957), who set up a society of acupuncture research and then a special school for training acupuncturists. His chief writings include the Zhong Guo Zhen Jiu Zhi Liao Xue  (Chines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the Zhen Jiu Jing Hua  (Quintess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the Zhong Guo Zhen Jiu Xue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early 1930s, Cheng Danan, a Chinese scholar-physician, used Euroamerican anatomy to rehabilitate acupuncture as a respectable skill. In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eutics, Cheng (1932) insisted that acupuncture must be an effective medical therapy, because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was the stimulation of the nerves described in European medical theory. Cheng insisted that the acupuncture points be redefined in light of this insight; in his book, he repositioned them away from blood vessels (where previously they might have been used for bloodletting) and toward the nerve pathways. He illustrated his revisions by painting the new acupuncture pathways onto the skin of volunteers and then photographing them, a technique that gave his book a greater air of modernity and reflected the increasingly common use of photographic illustrations in European medical books of the time. Cheng’s new scientific acupuncture was a great success in China. His book went through many editions from 1930 to 1960, and he set up his ow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Cheng achieved such prominence in the Chinese medical community that after the Communist takeover in 1949, he was asked to serve on several national committees in charge of medical policy and education. Chengs work helped acupuncture regain sufficient credibility to be reincorporated in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1950s, however, Cheng abandoned his own earlier insistence that acupuncture must work through the nerves alone. Instead, he attributed its efficacy to the power of qi an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o the physical stimulation of the nerves”.
Acupuncture and the Reinvention of Chinese MedicineAndrews BJ. APS Bulletin. 1999;9(3).Cheng Danan.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eutics] Zhongguo zhenjiu zhiliaoxue. Shanghai: Quanqingtang shuju. 1932.1935 : un premier écho chinois d’une acupuncture française. Franzini S. Revue Française d’Acupuncture. 1992;70:21-4.
L’auteur fait une traduction et un commentaire d’un article  chinois de 1935 de Cheng Danan, tiré du premier périodique chinois  d’acupuncture, où il apparaît que l’acupuncture était alors  menacée de disparition en Chine même, et que pour la défendre on  s’est appuyé sur l’intérêt européen pour la discipline, tout  particulièrement sur le travail de George Soulié de Morant.

Cheng Dan’an. Faguoren relie yanjiu Zhongguo zhi zhenjiu shu [engouement français pour l’acupuncture chinoise]. Zhenjiu zazhi [Revue d’acupuncture]. Wuxi; 1935;3(1):32-4.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Formulas & Treatments by Dan'An Cheng (Translator), Cheng Dan-An (Editor), Wu Ming (Translator), Ming Wu, Bob Flaws Publisher: Blue Poppy Press; 1 edition (January 1, 1996) ISBN: 0936185686<br /><br />
            Cheng Dan-an wa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acupuncturist of the mid-20th century. He created the modern acupuncture college curriculum in China and rescu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rom oblivion in its native land. As a teacher of many other famous teachers of acupuncture, such as the late Dr. James Tin Yau So, Cheng Dan-an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acupuncture.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his formulas and treatments for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seases, such as cold damage, warm heat diseases, wind stroke, mania, diarrhea and dysentery, cough, phlegm rheum, panting & wheezing, the five accumulations, and more. This is a seminal boo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cupuncture which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by any Western practitioner. We chose to publish this book even though most Westerners have never heard of Cheng Dan-an because, if one does know a little something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one has to know about the tremendous role Cheng play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middle part of this century. This book can either be used as a stand alone treatment manual, or it can be read as a seminal transition text from premodern to modern Chinese acupuncture. In particular, students of Dr. James Tin Yao So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England School of Acupuncture will find this book extremely enlightening, since it is the source for many of their teacher's treatments and ideas.<br /><br />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Formulas & Treatments by Dan’An Cheng (Translator), Cheng Dan-An (Editor), Wu Ming (Translator), Ming Wu, Bob Flaws Publisher: Blue Poppy Press; 1 edition (January 1, 1996) ISBN: 0936185686

Cheng Dan-an wa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acupuncturist of the mid-20th century. He created the modern acupuncture college curriculum in China and rescu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rom oblivion in its native land. As a teacher of many other famous teachers of acupuncture, such as the late Dr. James Tin Yau So, Cheng Dan-an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acupuncture.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his formulas and treatments for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seases, such as cold damage, warm heat diseases, wind stroke, mania, diarrhea and dysentery, cough, phlegm rheum, panting & wheezing, the five accumulations, and more. This is a seminal boo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cupuncture which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by any Western practitioner. We chose to publish this book even though most Westerners have never heard of Cheng Dan-an because, if one does know a little something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one has to know about the tremendous role Cheng play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middle part of this century. This book can either be used as a stand alone treatment manual, or it can be read as a seminal transition text from premodern to modern Chinese acupuncture. In particular, students of Dr. James Tin Yao So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England School of Acupuncture will find this book extremely enlightening, since it is the source for many of their teacher’s treatments and ideas.

Elèves de Cheng Danan
Gao Zhenwu
Shao Jingming
Xie Xiliang
Yang Jiasan
Zhao Erkang
Zheng Zhuoren
Zhong Yueqi
1- gera: 80046/di/ra
[CHENG DANAN (1898-1957) -A BRILLIANT PIONEER OF CHINA’S MODER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ZHAO ERKANG ET AL.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1989;9(5):46-8 (chi*).
2- gera: 65659/di/ra
[TALKING ABOUT QIGONG BY MR CHENG DAN-AN].LI JUN-LONG.qigong. 1991;12(8):357 (chi).
3- gera: 64631/di/ra
[ON FAMOUS ACUPUNCTURIST CHENG DANAN’S SCHOLARLY WORKS].LIN HUI ET AL.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1;12(12):32 (chi).
4- gera: 152398/di/ra
[INTRODUCTION TO MR CHENG DAN-AN AND HIS WORKS].WANG Y, HUANG LX.acupuncture research. 2008;33(5):348-50 (chi).
Mr CHENG Dan-an is a famous educationist and acupuncturist in modern China. He established the earliest acupuncture correspondence institution named Chinese Research Society of Acu-moxibustion. Meanwhile he founded the earliest professional magazine, Journal of Acu-moxibustion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development of acu-moxibustion. Mr CHENG Dan-an wrote many famous works. Research on CHENG’sacademic thoughts and works will help a lot in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acupuncturolog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s it by the help of 7 books including Zhenjiu Zhiliao Xue (Chinese Acu-moxibustion Therapeutics).
 http://www.sciencebasedmedicine.org/index.php/astrology-with-needles/

Astrology with needles

Published by  under Acupuncture,History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