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the ‘国医节’ Category

国医节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陳明 三藩市 )http://singtaousa.com/031811/sq01.php

三月十七日,是中國第八十二屆國醫節。八十二年前的一九二九年,任上海醫院醫務長的醫生余雲岫,早年留學日本,受日本明治維新取締漢醫的影響,主張「廢醫存藥」,他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律法之障礙案》。此案經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之議通過,準備正式施行。中醫面臨生死存亡的鬥爭。兵書有云:「置於死地而後生」。國民政府通過廢止中醫法案,把中醫醫務人員推向背水之戰,全國中醫界空前團結,群起反對。結果取得了勝利,並定每年三月十七日為「國醫節」。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鬥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百多年前隨著華人移民到美國,也把中醫中藥帶到美國。據筆者所知,第一位來美國的中醫師就是黎普泰,他是廣東順德人,一八五四年四月,黎普泰在《金山日新錄》(The Golden Hills’ News)刊登中醫館廣告。以此算起,中醫中藥傳入美國三藩市已有一百六十年。

黎普泰的中醫館最初設在華埠華盛頓街,後遷至都板街夾企李街的錦生堂樓上。黎普泰以中藥治療奇難雜症,名揚遐邇。由於求醫甚眾,他一個人難以應付,便叫他的外甥譚富園來幫忙。  譚富園就讀於北京太醫院,是當時全國唯一的最高中醫學府。一八九零年譚來三藩市,襄助普泰醫館,聲名鵲起。三年後因黎普泰病逝,譚的父親譚子山在廣州行醫,命他回去幫忙,譚富園便回到廣州。

一八九四年,富園攜妻子及三子一女來加州,在南加州的列連埠(Redlands)創立富園醫局(Foo and Wing Herb Co.)。由於富園醫術精湛,妙手回春,聲譽日隆,引起西人醫師的妒忌,在報上攻擊中醫中藥不科學。譚富園把自己的醫案交給記者發表,證明中醫的奧妙,其功效一點也不遜於西醫,甚至有些西醫無法治療的奇難雜症,中醫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場關於中醫是不是科學的筆戰,由於富園既有理論,又有治癒病例醫案佐證,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為弘揚中醫中藥作出了貢獻。

但是,歧視中醫中藥,並不因譚富園的貢獻而結束。一八九九年創辦金山華人仁濟醫院,只設西醫部,沒有中醫部,當時旅美華人有病多喜歡中醫診治,仁濟與華僑需求有矛盾,一年後停辦。

一九零零年,華人在三藩市創辦東華醫局,一九二五年改為東華醫院,始設立中醫門診。可是,中醫中藥立法的道路,在美國還是十分漫長的。在美國的五十個州中,只有佔人口五十萬的內華達州,於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日通過第448號法案,第一次為中醫中藥立法,在法律面前承認中醫中藥的合法地位。而作為中醫中藥的兩大重鎮的加州和紐約州,至今仍沒有取得合法地位。目前中醫中藥唯一生存空間,就是在美國把中藥當作「保健品」經營。「中藥」的經營不是某個人某個組團的專利,藥材舖有商業牌照,就可開舖立市,有合法地位。「坐堂醫」開出保健菜單(處方),自然是合法的。中醫師在美國名不正言不順,美國學界稱中醫中藥為「替代醫學」。美國醫學會的標誌是「蛇」,奧巴馬醫改法案只有「蛇」,而不見有中醫中藥的「龍」。美國只在商業上承認中藥作為保健商品的合法地位,而沒有作為醫療衛生的專業領域承認中醫中藥的合法地位,豈非咄咄怪事。

針灸是中醫的一個科目,而中醫才是主體,目前加州州政府只承認針灸合法,而不承認中醫中藥合法,確是本末倒置,令人費解。

在迎接第八十二屆國醫節的時候,筆者倡議全美國的中醫中藥醫務人員,不分甚麼政治觀點,不論甚麼宗教信仰,大家團結起來,為爭取中醫中藥的立法而鬥爭。在這裡,筆者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吸取內華達州中醫中藥立法的經驗,以針灸立法為突破口,繼承和發展前輩爭取中醫中藥立法精神。

第二,中醫中藥全體醫務人員團結起來,不要「岐黃相輕」,而要「岐黃相親」。不要「同行如敵國」,要「同行如一國」。兩岸關係不是「一中原則」嗎?我們中醫中藥醫務人員也要樹立「一中原則」,就是爭取中醫中藥立法的原則,一切言行都要以有利於中醫立法為原則。

第三,贊同加州執照針灸醫師公會會長沈華舒的意見「實行學院教育與師徒教育相結合」。中醫傳統教育,是先有師徒教育,後來才發展為學院教育。現在卻出現只重視中醫高等教育,而輕視名中醫的授徒教育。這兩者各有優點,學院重視系統教育,師徒則重視專長教育。前者注重理論修養,後者注重臨床經驗。把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培養出一批既有高深的中醫基礎理論素養又有豐富臨床診療技術水平的醫務人員,才能投入美國主流社會,征服美國社會民眾,進而為中醫中藥立法創造充分條件。

第四,把中醫中藥提高到哲學思想和世界觀來認識。過去一些著名中醫稱為「儒醫」,就是他有具有儒家思想的根底。也有一些道觀的道士為名中醫,就是他們具有道家養生的根底。可見,沒有真正認識和領會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也就不可能真正瞭解和領會中醫中藥的真諦。中醫中藥是姓「中」,即使你已入了美國籍,但只要你是中醫中藥的醫務人員,你就永遠改變不了姓「中」。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只有維護民族的特色,才有利於中醫中藥的走向世界,而要做到這一點,其根源正是淵源於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近年來,加州華裔參政人士取得很大的成績,我們希望這些參政的華裔官員和議員,不要忘記支持你們走向政壇的華裔選民。你們最好的回報,就是利用你們力所能及的影響,爭取中醫中藥早日立法。

 

 

 

譚頴秀 – 註册針灸師 http://kaywin.ca/WellnessCentre/LingLanWellnessCentre.aspx

7725 Birchmount Road Unit 29/30, Markham, Ontario L3R 9X3
Phone: 647-282-3996            Email: LingLan333@hotmail.com

譚氏曾祖父譚富園公受其父親中醫譚子山之薰陶, 就讀於北京太醫院學習中醫,曾在清朝末年任太醫,後跟隨舅父中醫師黎普泰(第一位到美國之中醫師),到美國三藩市行醫,再與康有為弟子在南加州的列連埠(Redlands)創立富園醫局。由於富園公醫術精湛,妙手回春,引起西人醫師的妒忌,在報上攻擊中醫中藥不科學化。富園公把自己之醫案交給記者發表,證明中醫之奧妙,其功效一點也不遜於西醫,甚至有些西醫無法治療之奇難雜症,中醫也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場關於中醫是不是科學化之筆戰,由於富園公既有理論,又有治癒病例醫案佐證,終於取得了最後之勝利,為弘揚中醫中藥作出了貢獻。其四子譚少富繼承衣砵在加州行醫,退休後回港飬老。那時譚氏年幼未能跟隨叔公學習中醫,但他留下不少清代名醫陳修園之書籍及治療札記,令譚氏獲益良多。

譚氏從小移民來加,初習太極,後醉心於氣功,不斷研習各派氣功如少林禪功、道家氣功及治療氣功(五雷神針和日本靈氣)等。因先祖均是中醫,耳濡目染,便到加拿大中醫藥學院(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分校)修讀中醫針灸,畢業後跟隨多倫多中醫針灸臨床學院創始人沈清瑞中醫師學習運用多種臨床針灸療法。譚氏所用之治療針法,不限於傳統針法。她辨証論治,根據不同患者之病患,施以不同療法,例如:薄氏腹針、董氏奇穴、王氏刺血及黃氏耳穴等。譚氏精於氣功,扎針時運用五雷神針指法將氣輸入患者體內,同時配合氣功、靈氣或水晶療法等,推動患者體內之內氣,喚醒患者體內沉睡的臟器起來工作。本着醫者父母心,用心與患者共同對抗病魔,達到理想療效。
Advertisement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