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民国时期首都国医院旧址
南京光华门御道街,我居住的大院,其貌不扬,一处普通的单位职工住宅贫民窟,但这里却是中国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的起点,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公办中医院的诞生地,这里是民国时期“首都国医院”旧址。在民国35年12月版南京地图上清晰可见此处“国医院址”的图标。
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聚集了太多的名医大家。一代宗师张简斋、国医泰斗张栋梁以及被尊称为“三卿一石”的随仲卿等金陵四大名医至今为人所追忆,由他们为主创建的中央国医馆、首都国医院和国医传习所,奠定了近代中医诊疗、研究和教育的官方举办模式,也确定了南京作为近代中医发展史中的崇高地位。“南京特别市中医公会”、“国医传习所”设于夫子庙长生祠;首都国医院起初设于毗卢寺,后择址于光华门内御道街大光路即我现在所居住的大院。
欧洲在近代政治革命以后,逐渐将医疗服务纳入国家体制之中。19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医师东来,西式的诊所和医院开始在中国出现,并逐渐为社会所接受。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卫生行政也逐步开展建立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系统。那么,中医是否也能建立医院?人们开始留意到,近代医院制度原来是一个带有深刻西医烙印的空间。
进入民国之后,中医开始努力兴办正规的医院。尤其是开办中医学校教育时,参照政府的学校规程关于西医学校应附设医院的规定,中医也把设立医院作为条件之一。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后,到香港各药店药行举行沿门劝捐活动,筹集了一笔资金,于1933年建成“广东中医院”,即现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随着中医的发展,各地又陆续有呼吁政府设立公立中医院的倡议。中央国医馆于1931年在南京正式成立,1935年中央国医馆焦易堂等发起在南京建设首都国医院,院址起初设在毗卢寺内,后迁址于光华门内御道路(现在的御道街)大光路,首都国医院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公办中医院,对中国中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35年广东成立公办中医学校广东省立国医学院时,也制定了附设留医院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下文。
在中医院规范发展的事实面前,加上中央国医馆的努力,到1938年行政院终于行文正式允许中医称“医院”,可援用《管理医院规则》进行管理。
医院形制诞生于西方,它是以近现代的病菌理论和卫生与消毒措施作为技术基础的。中医设立医院也必不可少地要采取西式的卫生措施。所以说,中医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西医学知识共存的空间。这并不等于中医西化,而是在适应现代社会基础上发展中医的必需手段。
也许,我家窗外的那个高高是水塔,或许就是首都国医院的遗存?
录于民国35年12月南京地图,光华门御道路(街)国医院址,我的家
中央国医馆于1931年正式成立旧影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