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承淡安 http://www.jymxyjy.com.cn/news/list.asp?Unid=813承淡安(1899一1957)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近代针灸复兴的杰出代表、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曾身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承淡安,又名澹盒,字启桐,亦字秋梧。1899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初八)诞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承凤岗专治小儿病及麻痘,在当地颇具名气和威信。父亲承乃盈毕生以外科、幼科、种痘、针灸行其业。父亲性情温顺善良、待人亦至诚恳,虽然业务年年增长,但所接触的都是劳动群众,诊资不计有无,所以经济仍很拮据,生活过得艰难困苦。这些都对承淡安有深刻的影响。 1905年,六岁时,承淡安跟邻居方先生启蒙认字;八岁时又跟查先生学读四书;到十二岁时,读完《礼记》、《左传》、《幼学林》等三十余本书。1910年入华墅坊前龙砂义学读初等三年级。参照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学制》,小学初等4年,高等三年。承淡安读书聪明好学,深谙触类旁通的掌握知识要领,1915年即以各门功课第一的好成绩高小毕业,为此还留在学校当(两年)教员。淡安少小受祖父、父亲医文化熏陶和影响,身为世代名医之后的承淡安,自然是承门中医的唯一继承人。当教员不是父亲盈公的本意,只是想让他历练一下,懂得生活,提升为人素质,承淡安先生求学和从教经历,确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当然,承淡安回家仍然要接受爷爷和老爹的医道知识传授。什么中草药、人身穴位……林林总总的医道知识引导着他亦步亦趋迈向中医领域。好在他从父学医悟性很高,甚得祖传绝技精要。1917年,家父盈公让承淡安跟随当地名医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从此正式步入医道专业。期间,承淡安读完了《灵素类纂》、陈修园注《伤寒》和《金匮》、华氏《温热经纬》、汪昂《汤头歌诀》、《本草神农经》等医籍,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中医学业猛进,庭训加师传,使他的国医基础坚实而深厚,为以后的针灸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走强国之路 1919年,承淡安为寻辟西医学径,游学上海,正赶上“五四运动”在各大城市爆发。“五四运动”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始,是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 民主 、 科学 ,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尤其西学东渐的思潮和民主科学思想,对这位青年中医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初冬,承淡安参加了汪泽办的中西医学函授;翌年,又到上海西医周星一实习,学习西药应用和注射疗法;同时,又学习了灵子术。结束中医入门学习生涯后的时间里,承淡安对医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西医方面,并参加了一系列的西医学习班。这个时期的承淡安,只要听到有新奇的、又好又快又灵的西医治病方法,总想去学一下,对自己父亲的针灸、挑痧、推拿等传统疗法,有些不以为然。直至1920年秋,患腰痛和失眠的承淡安,连续服用几个月的中西药都未见效,回到江阴后却被父亲用针灸很快治愈,这才改变了他对针灸的一时偏向,转而潜心研习针灸。1921年冬,他与父盈公的“世家业医”在华墅街面开业,一时门庭若市。承淡安先生从《针灸大成》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白天行医,晚上读书。还将原先的名字(承启桐),改为承淡安。在诊疗中,他发现许多 疑难病 症用中西医医治无效,还不如父亲针灸来的快。他以家学中医针灸之术为病人施诊理疗,一家三代以行医造福乡里,成为一方百姓的救命神医。从此,他对针灸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遂刻苦钻研《灵枢》、《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书,专攻针灸技术,以及现代生理、解剖等医学知识。承淡安先生生当多事之秋,国家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先生悯之,思针灸能不药而愈病,奏效敏捷,是救民水火的捷径”。 1923年春,承淡安建议扩大为民治病的范围,得到爷爷的赞许。他第一次开始在距家八十里的北国镇集市上开设诊所,独立悬壶行医。他虽年纪轻轻却非常同情当时农民的疾苦,但凡穷人就诊尽量以针灸术施治,藉以减轻病人家里经济负担,乡里人无不交口称赞。 承淡安愤懑满清道光以“袒裼裸裎,有伤大雅,针刺艾灸,非奉君之所宜”加罪针灸,下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宣判了中华针灸学术的死刑,致使针灸医学倡导乏人,举步维艰。这时,刚好距1822年针灸被逐出清朝太医院整整一百零一年,此时的针灸只是存于民间的一种手艺而已。加之本世纪初,西学东渐,使中华民族宝贵的针灸医术奄奄一息,濒于灭绝。旧中国政治腐败,外侮内患,战火绵延,贫病者到处皆是。翻开中华历史长卷,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隋唐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个专门学科。此后历朝历代,无不把针灸一科列为太医院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承淡安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毕生要为中国针灸医学正名,并弘扬、振兴针灸学术。他说:“我下定决心,挽此狂澜”。 1926年冬,先生先后在苏州、望亭、无夕等地悬壶济世,为民治病,扩大针灸医学的影响,对贫病患者不仅施诊给药,而且分文不取,因此深得病家的信赖。他最有名的创业宣言就是:“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他自己身体力行,经常抱病应诊,不受患者馈赠。他不但身体力行,还总是将胸中所学帮教指导同道中医师实施针灸术,共同为民义诊,一时间整个苏州城轰动了,人们奔走相告,击掌相庆,“针灸术”名声鹊起,人心的向背足以证明中国针灸医学的生命力。承淡安因为到处行医,所以着眼处均是广大贫病纠结的老百姓,让他更体会到针灸医术是拯救病民的最佳选择,决心以针灸为主要手段,为复兴针灸造就良好声誉,实现强国强民之梦。从此,承淡安走上了振兴中国针灸学教育艰难而曲折的创业之路。 针灸教育梦 1928年初夏,在苏州行医之际,承淡安参加了吴县中医公会.与中医季爱人、祝瞿卿、朱藕令、杨汉章几位同仁,共办苏州中医学校于王枢密巷。承淡安矢志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已任,打破针灸术不公开传授的保守观念,公开家学,并承担生理与针灸两门课的讲义编写与授课工作。学校虽然不满一年即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然而,承淡安却由此开始了他的针灸教育事业。1929年,承淡安迁居苏州望亭设诊所,开门收徒。1930年10月,承淡安在吴县望亭正式创办了“ 中国针灸学 研究社”,这是近代 中医教育史 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机构,公开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员,广传薪火。他通过印发教材,通函指导的方式,竭力从事针灸学的函授教育工作。民国初期,除江南外,国内许多地方针灸几成绝学!针灸技术不但得不到国民政府关注和倡导,相反民国政府百般歧视甚至妄图取消针灸一行。承淡安在苏州民间困境中苦斗,历时两载,最后又因经费窘缺而停办。 1932年10月,承淡安在无锡西水关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恢复社业。为了办学,承淡安节省每一文钱,和学生在几间破旧的屋子里编写教材、书稿,复函学生问讯,晨昏相继。是年秋,承淡安完成了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的编写,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绘制的《人体经穴图》,经络腧穴清晰可辨,便于学员自学。他还亲自负责指导,解答疑难问题,深受学员的欢迎,也为该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于次年出版《中国针灸治疗学》,同时公开申明可为购买图书者免费解答书中疑问,引起读者极大兴趣。该书分四篇,第一篇“总论”,讨论了针灸术的沿革,针灸在治疗上的价值以及关于针灸的治疗和奇经八脉的研究;第二篇“经穴之考证”,讨论了人身度量标准,穴位的解剖部位、主治、摘要等;第三篇“手术”,叙述了针具的制造及其施针的手法,尤其强调了针刺并泻手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针灸手术名称虽多,除补泻手法外,余不足取;第四篇“治疗”,分别介绍了伤寒、温热病、暑病、霍乱、中风、惊风、癫狂、疟疾等42种病症的病因、征象、治疗、助治及其预后。为精确指示穴位,不仅用西医解剖部位予以解释,还用点穴后的人体照片予以影印,较之绘图更富有真实感,并在每个穴位都编写上号码,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初学者。承先生以对学术极其负责的精神,不断予以修订,短短六年中,该书连出八版,内容不断丰富,更名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成为近百年来影响最大的针灸专著。 自承淡安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针灸研究机构——中国针灸学研社后,就以函授通讯研究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发展社员,一年下来,函授学员遍布海内外,承淡安矢 志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已任. 1933年10月10日,承淡安在原先只限于社内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之基础上,创办了《针灸杂志》,此乃近代中国最早的针灸学专业刊物。内容辟有“论文”、“专载”、“杂著”、“问答”、“社友成绩栏”、“医讯”等专栏,原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针灸杂志》作为学术探讨之园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针灸临证研究的基地。此后南北各地针灸研究组织纷纷成立,相互呼应,相互切磋。承淡安先后又出版《经穴图解》、《经穴大挂图》、《百症赋笺注》、《经穴歌诀》等著作。此时,承淡安放弃中西药物,专以针灸治病。国内外求学者日益增多。办学期间,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针灸专门医院针灸疗养院,并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知识引入传统针灸理论。在创办针灸刊物之际,承淡安还及时开辟了教学实习场所,明智地把握了针灸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承淡安在应用电针灸,并试制皮内针、揿针、梅花针、艾条灸等,经临床试用肯定疗效后,才推广应用。1934年开始,承淡安为了改善函授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辟出了教学实验场所,开设实习科,让学员参加5个月的针灸临床实习,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受到学员们的衷心拥护。 “针灸也能救国” 办社中,承淡安先生渐感学识不够。1934年10月,承淡安不顾年弱多病,东渡扶桑,学习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历时8个多月,足迹遍及日本三岛。他与日本国针灸界人士切磋临床及理论,翻阅了国内少见、流传于日本的针灸古籍,并与日本东京针灸高等学校校长板本贡 教授 晤谈针灸,被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在日本期间,承淡安四处奔走、多方搜集日本的教学、科研资料和针灸器械。从中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这部古典珍籍的失而复得,辉映了承淡安的拳拳之心。他怀揣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和雄心,重新回到了他热恋的故土,开始新的事业征程。 1935年6月,针灸研究社内的组织机构日趋完备,先后创设了治疗、发行、编辑、阅报等辅助科室,从而使研究社名副其实地初具专业学校的规模。从日本归来后,又创办了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讲习所”。明确规定学制,设有三月的速成班,六月的普通班和二年制的本科班。学员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国文水平,经考试合格方可录取。讲习所开设了内经、经穴学、针科学、灸科学、针灸治疗学等系统的祖国医学方面的课程;为谋求中西之汇通,并保证能在当时国民教育中取得合法地位,特开设解剖、生理、病理、消毒及诊断学等西医课程。 承淡安一面联合同道在无锡筹组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及针灸疗养院。同时,他潜心普译日本国针灸经络著作好多部,为此承淡安倾其所有,在中国针灸学研社附设中国针灸讲习所。该所在1936年创办了针灸疗养院,设病房、门诊,接待需要针灸治疗的患者,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年,将原先的函授教育升格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扩大校舍、丰富课程、添聘教师。1936年末,中国针灸讲习所扩充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增加二年制毕业的本科班,对二年制的本科生,还增设了难经、医论、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和经穴、点穴等专科,尚有国文、日文、体育诸课程,并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在原针灸门诊基础上首办针灸医院(受当时政策限制,取名为针灸疗养院)。1937年,承淡安将平生积蓄,悉数用以建筑教学楼,扩充学校,并添设图书馆。随着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讲习所和专门学校的不断发展,先后结业学员共3000余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不久无锡沦陷,教学楼未及竣工,侵华日军的飞机很快将学校夷为平地。为免遭日寇驱役,让传统针灸术为国难当头的中国人服务, 1937年冬,踌躇满志的承淡安决定避难西迁,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入川。在颠沛流离的恶劣环境下,仍不忘初衷,他一面随处为患病者看病,一面沿途带徒授学。每到一地他都设有短期或临时的针灸培训学习班。如在 湖南桃源 举办了训练班三个月;在成都开办了“中国针灸讲习所”和“成都国医学校”;辗转德阳时,又创办了“德阳国医讲习所”。八年抗战中,培养近千名针灸学徒学员。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抗战八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他开设的针灸分校、研究会遍及南方各省,以及香港、东南亚地区。 抗战胜利后,承淡安从四川回到苏州,决定重新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经过一番努力,针灸学研究社又恢复了昔日景象。《针灸杂志》又如期复刊出版,后来更名为《针灸医学》,共出版21期,后因为内战残酷,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被迫停刊。 “澄江针灸学派” 承淡安兴办学社,弘扬针灸,开展针灸教育,是他最突出的成就。教学医疗之余从事著述,毫不懈怠。在针灸研究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掌握针灸治病机理。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承淡安吸收了如神经纤维损伤的变质学说、电气交流变化学说、海特氏带反射学说、物理刺激促使神经机能兴奋或抑制学说,等等,以及针灸激发网状内皮细胞的防御、营养、修补能力,针灸提高活体生理机能对抗疾病的抵抗能力,针灸兴奋知觉神经,并通过交感神经机能亢进而影响造血器官等学术研究成果;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甚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 他一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出版医著12种,译作4种,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校注十四经发挥》、《铜人经穴图考》、《针灸精华》、《伤寒论新注》等,为弘扬中国针灸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中国针灸治疗学》是他编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针灸专著(成书于1928年,刊行于1931年)。该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将新旧学说融会贯通,大量引进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知识,特别是在阐述腧穴定位时,既有现代解剖部位作解释,又有人体穴位实录图文,使初学者易于掌握。书中还总结了二百多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承淡安先生的学术风范和学术成就,深深影响了门人弟子,一批又一批的承门弟子成为海内外弘扬针灸的主力军,逐步形成了以融通中西医学为特色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群体。 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 针灸学 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 针灸学 派”。澄江 针灸学 派的形成,始于1929年 承淡安 创建的中国 针灸学 研究社,并以 承淡安 先生学术思想渐趋成熟、其主要弟子门生学术思想日益异彩纷呈为发展主线。该学派各时期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百年针灸发展脉络。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澄江 针灸学 派清晰的学术师承、统一的学术主张与共同的理想抱负等诸项特征,充分显示了其科学学派本质,这也是澄江 针灸学派与一般传统中医流派的区别所在。深入研究澄江 针灸学 派的特质,努力弘扬澄江 针灸学 派的既重经典又求创新的精神,将会极大地推动 针灸学 术的发展,为 针灸学 科更加深入地现代化、国际化添力。 第一任校长 全国解放后,中央对中医提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总方针。承淡安开始重视经络的研究,在杂志上发表《针灸治病的学理》一文,强调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与临床应用。同时翻译了日本间样白所著的《经络治疗讲座》和代田文志的《针灸真髓》两书,较深入地探讨了经络理论,成为中医针灸理论高层次教育的教科书。 1953年,国务院为了弘扬中华中医针灸事业,满足全国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亟待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中医针灸教育队伍,培养更多更好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苏南是中医文化中心带,世代名医辈出的地方,江苏省人民政府也决心拯救传统针灸医学。组织一支中医针灸医疗教育人才队伍固为重要,选择“领头羊”更为重要。195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大学建制先行创办江苏中医药进修学校(后为江苏省中医药大学)。学院第一任校长的重担就落在了全国中医针灸学界现代教育创始人承淡安的肩上。是年5月,承淡安放下苏州学研社及《针灸杂志》诸项业务,到六朝古都南京创建江苏中医药进修学校。这也是承淡安有生之年的期望所在,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并委以重任,让他心存感激,决心全身心投入创建工作。他很快组成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师资队伍,一时名医云集建业城,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是年,承淡安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55年承淡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从此,承淡安更是马不停蹄,力疾从公,在针灸理论、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学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针灸的领先地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承淡安还编著了《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讲义》等数十种针灸书籍,创办了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翰林学院)。承淡安以其学识、成就和个人品质,折服业界同行。他和叶橘泉、邹云翔、周攸斋等同事们一起,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体系的确立,构筑了基础,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了中医针灸事业的传承推广。在针灸临床学术思想方面,承淡安既注重辨证施治,又能审症求因,根据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拟定治疗方案,形成辨证辨病,中西互参的特点。在具体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上,除特别研究需要外,承淡安注重以疗效为中心,针药结合,各展其长。在针、灸关系的处理上,坚持针、灸并施,相得益彰。同时,承淡安还强调要疏针简灸,以适宜的刺激量,确保针灸疗效。 承淡安 一直重视学员针刺手法的练习,认为手法是否熟练以及指力之强弱是临床收效的重要基础,不仅创建了针灸界沿用至今的指力练习方法,而且发明了无痛的押手进针法。在对传统针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界长期莫衷一是的针刺补泻,他提出针刺无补泻之别,而只有刺激强弱不同的观点,主张对于刺激强弱与疾病虚实之间的关系,应由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体质情况、耐受程度、病之新久、得气难易和气感强弱而随机应变,并认为单纯依据病之虚实来决定针刺补泻或针刺轻重之说,只是一种说教而已。 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精心总结自己毕生经验,著书立说甚丰。承淡安先生,毕生以复兴针灸为己任,形成了在我国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推动了针灸的复兴。他撰写各类专业论文数十篇,自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 伤寒论新注 》、《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等15种专著并译有日人《 针灸真髓 》、《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 等5种近作,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200多万字;还有许多专稿未及在生前公诸于世。据查证,中国医学书籍中,针灸经穴注有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名称,以承氏的著作为最早,实际上他也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以德为先,以术济世是承淡安教育思想的根本。在针灸治疗技术上,承淡安的着眼处是广大贫苦的百姓。他最有名的创业宣言就是:“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他自己身体力行,经常抱病应诊,不受患者馈赠,对待学生如同兄弟或子女,质疑答辩,总使学生弄懂弄通,心领神会才放心。他为针灸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不遗余力的精神和崇高的医德风范,对同事和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鼓励促进作用。承淡安先生在针灸事业上建树的巨大功绩和医德、师风、人品上的光辉楷模,被针灸界乃至整个医学界广为传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5年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期间,承淡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名气大的很哟!希望你多多培养针灸人才”。今天,承淡安的愿望实现了。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他专门开辟了一所国际针灸训练中心,数以千计的针灸继承人源源不断从这里输向祖国和世界各地。 针学巨壁 1957年7月10日,承淡安终因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的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享年58岁。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济深题赠挽联:“康济斯民良相同功垂永誉,阐扬绝学名医传世有针经”。承淡安先生以弘扬针灸学术为毕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北京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承淡安国内弟子常常应邀到南美、欧洲、亚洲许多国家讲学,并多次出席国际性针灸学术研讨会。 1989年9月13~15日在承氏故乡——江阴市隆重举行“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塑像揭幕仪式”中国针灸学会称承淡安先生创立的针灸学派为“中国针灸澄江学派”。原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为塑像题词:“针学巨壁”。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王雪苔,江苏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华强、副局长陈尧,江苏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张锦清,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项平和无锡市、江阴市的有关领导,以及应邀前来的国内外学者,承门弟子,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1999年9月12日,海内外近百名针灸同道汇聚在承淡安先生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隆重召开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到会表示热烈祝贺。对承淡安先生及其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给于了很高的评价。 2011年10月29日,首届“澄江针灸学派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澄江针灸学派研究中心与针灸推拿重点学科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标志着作为针灸学科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派研究重心移至江苏。来自世界针灸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江苏省政府、江阴市政府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新加坡、马来西亚、普林斯顿针灸研究中心等海外澄江学派传人发来了贺电贺信。 历经百年沧桑,终为中国针灸乃至中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虽然全面归纳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成就,还需假以时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澄江针灸学派旗帜的引领下,络绎不绝的学派传人正在以承淡安先生为精神动力,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岗位继往开来,努力造就祖国医学新的辉煌,为使针灸医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而奋斗不息。
作 者 暨阳名贤研究院秘书长 张 洪 澄江中医研究会秘书长 花海兵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校长
May 1, 2014 by arthuryinfa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