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医案揭秘:皇家医事》作者:屈维英 |
道光帝废止针灸 |
两千多年来,中华医学一直按照自己的传统和逻辑不断发展完善,在19世纪中叶以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西风东渐对知识界的影响,尤其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推动力的西医的迅猛发展,中医的命运开始越来越令人担忧,道光年间皇帝下令取消针灸即是一次提前的预警。
其实,中西医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双方的水平和思路并没有明显的分野,甚至有更多的共通之处。西医也曾有针刺疗法,但其研究和应用水平一直无法与中医媲美。建立在中医经络学说之上的针灸,是医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医疗手段。据先秦时期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对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针灸起源于砭石的发现和运用。近年来,各地考古发现的砭石,有刀形、剑形、针形等,多数出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后世金属医针的出现,显然是在使用砭石治病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发展而来的,其间经过了石针、骨针、竹针、陶针等阶段,在商朝就开始运用金属针具了。 秦、汉以降,随着生产和制作技术的提高,针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涌现了扁鹊、华佗、涪翁、郭玉等针灸圣手。魏晋时期,祖籍甘肃灵台的皇甫谧对针灸学首次进行了大总结,写成了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唐朝,出现了彩色经络穴位图和独立成科的针灸教学。宋元时期,针灸学得到长足发展,仅北宋就有三十余种针灸学著作问世。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所铸铜人与成年男子体形相等,体表刻穴657个,浑然一体,可谓创举。王惟一同时撰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不仅当时刊刻印行,还刻石立于相国寺仁济殿内,成为中国针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到了明代,针灸学继续向前发展。公元1443年,明朝政府特指定专人仿照宋人式样另行铸造过针灸铜人。在这时期出现了不少针灸专著,如徐凤的《针灸大全》,汪机的《针灸问对》,尤其是高武先后编纂成的《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二书,汇集了16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与治疗经验,同时记述了高武本人的学术观点,对某些迷信说法进行了批判,是一部重要的针灸专著。16世纪末叶,名医杨继洲在祖传《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于1601年编纂刊行《针灸大成》,全面论述了经络、穴位、针灸手法与适应症等,介绍了应用针灸与药物综合治疗的宝贵经验。 但清代中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国力的衰退,针灸学却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贬斥和打击。 道光二年(1822年),道光帝下令废止针灸,理由很简单,针灸是对皇上的不尊重。据《太医院志》记载:“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这次事件固然是由于道光帝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无知,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对后世的影响却颇为剧烈。此后的中医所遭遇的诘难更多,以至于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1914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总长汪大燮就主张废除中医中药,遭到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进行斗争。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消灭中医的政策虽未得逞,但当局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主张并未改变,且愈演愈烈。192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申请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校规程,建议在医学校内设中医一科或设中医学校,也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拒绝。 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岩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摧残消灭中医的活动达到高潮。余岩在他的所谓《医学革命论》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诞怪,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欲保存国萃,于药方尚有一线之望”。他还把针灸、按摩等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巫觋星卜等迷信活动混为一谈,说什么:“国药实效,应该研究,旧医谬说,应该打倒,”极力主张消灭中医。余岩的“废止旧医案”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虽未核准执行,但不到半年,国民党政府有关机构连续发布关于中医药的政令,限制和取消中医,如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的中医学校一律改称中医传习所,卫生部下令将中医医院改为医室,并禁止参用西药西械。 1933年,国民党政府拟订《国医条例(草案)》,在讨论时,汪精卫极力反对,他诬蔑“国医言阴阳五行,不重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并主张“凡属中医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限令歇业”。国民党政府歧视、限制中医的民族虚无主义政策,虽未达到消灭中医的目的,却使祖国医学受到严重的摧残。到1949年,中医中药事业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中药的保护和发展,早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就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定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1958年,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随之,数以万计的中医医生被邀请到国家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工作,并对几十万在职中医进行了培训提高,中医药院校也蓬勃发展起来。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学院30所,中等中医学校55所。著名针灸学家皇甫谧的巨大雕像已耸立在甘肃中医学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全国已有中医硕士、博士授予单位数十个。独具特色的中医中药学还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实践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现代医学重新重视人的整体观念和人体免疫功能以及滥用抗生素的环境条件下,中医中药的优势和重要性正在突现出来,它必将对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加杰出的贡献。 现代医学竟然对人体经络学说一无所知。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针刺麻醉的成功,针灸术才引起国际上的普遍关注。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医学界饶有兴趣的课题。然而经络是否存在呢?众说纷纭,竟成了“千古之谜”。1988年10月27日,在“国际经络生物物理研讨会”现场观摩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总骧让一名“病人”仰卧在床上,两名医生,一手持听诊器,一手持小锤,在全场几百双眼睛的注视和摄像机、照像机镜头前,通过敲打和辩听,准确迅速地测出一个又一个的人体穴位。连接穴位,组成14条高度敏感的线,恰好与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家绘制的经络图基本重合,从而雄辩地证明,人体经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古代医学家建立的经络学说是科学的。 人体经络学说的证实,揭开了生物学、医学和人体科学的重大变革的帏幕。古老的针灸术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奋发崛起。它已跻身于世界科学中最先进的行列。可以预见,古老的针灸术将在医疗、免疫、人体特异功能等研究方面大显身手。 |
Leave a Reply